桂林文化城长篇小说的空间书写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h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桂林文化城”是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因蒋介石、桂系以及中国共产党三方势力的相互交织,桂林文化城形成了一个相对开放和包容的文化空间。加上大批流亡文人、文化机构和报刊、出版社的迁入,桂林文化城成为战时大后方的文化重镇之一。文化上的繁荣加上其开放性、整体性和进步性的特点,使桂林文化城文学同时也是内视抗战时期文学的重要切口。桂林文化城长篇小说在桂林文化城文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家和作品数量多,质量高,影响大,能很好地反映战时作家心境和创作上的转变。战时中国时空上的大变动以及作家普遍的流亡,使作家、作品与“空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以空间书写为切入点研究桂林文化城的长篇小说有助于发现作家和作品中的这种战时之变。
  论文的主体通过以下四个部分展开:
  第一章梳理了全民族抗战背景下中国文学版图的大变动,分析桂林文化城的形成及其在抗战时期的独特地位。这是以“桂林文化城”为研究对象的原因,也是展开对桂林文化城长篇小说研究的基础。
  第二章着重表现桂林文化城长篇小说所呈现出来的空间样貌。根据桂林文化城长篇小说的表现主体和突出特点,将桂林文化城长篇小说的空间样貌划分为乡村空间、城镇空间和精神空间,讨论其在战时背景下发生的变化。相较于抗战前期的小说创作,桂林文化城长篇小说中所呈现出来的空间样貌还原现实生活的真实,表现出复杂性和完整性的特点。
  第三章讨论桂林文化城长篇小说的空间书写与小说叙事之间的关系。桂林文化城长篇小说在还原普遍的生活真实下表现复杂的人物形象,使抗战小说摆脱了人物塑造单一化和扁平化的特点;空间书写还融入小说叙事中,控制着小说的叙事进程和影响着小说的叙事结构。
  第四章分析桂林文化城长篇小说空间书写所内含的价值意义。它既是作家经历流亡后空间认知深化的表现,也是现实主义深化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作家展开暴露批判和记录抗战历史的重要话语方式和表现手段。
  二十世纪末以来学界出现引人注目的“空间转向”,“空间性”也因此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建立在作家、作品与战时空间的紧密联系上,以“空间书写”为切入视角,以空间叙事学的相关内容为理论支撑,有助于展开对桂林文化城长篇小说的研究。
其他文献
朱长文(1040-1098),字伯原,号乐圃先生,江苏苏州人。为人清正和善,文学艺术造诣高。《乐圃余稿》是朱长文的文集,其中载有朱长文的部分诗歌、文章作品,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与文学价值。现中外学界对《乐圃余稿》的研究甚少,所以本文将对其做系统性的研究。本论文的研究分为上编文学研究部分和下编文本注释部分。上编文学研究部分。通过对朱长文家世、生平、著述概括梳理,以考察其人。对《乐圃余稿》从文集版本、内
学位
灵山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钦州市中部,旧州镇位于灵山县境西部,距县城61公里,是全县说客家话人数最多的乡镇。旧州客家话与灵山土白话长期接触,导致旧州客家话有着与其他地区的客家话不同的突出特点。本文以灵山旧州客家话为研究对象,对灵山旧州客家话语音进行了系统的描写,并与梅县客家话和公馆客家话语音进行对比,归纳出旧州客家话的语音特点,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旧州客家话语音的接触性变异。本文共有七个部分。第一
学位
楊冠卿,字夢錫,江陵人(今屬湖北),一生未宦,遊蕩江湖,依附友朋做幕僚。著有《客亭類稿》十四卷,《客亭樂府》一卷,存詩共223首,詞36首。其創作數量雖不甚多,然而藝術特色方面既繼承中興詩、詞名家風格,又与後來的江湖文人群體创作特点有相通之处,體現出文學流派演之間的過渡意義。並且楊冠卿與當時的著名文人如張孝祥、辛棄疾、姜夔等人皆有唱和,因此對楊冠卿其人及其詩詞展開研究也就顯示出一定的文學價值。本文
学位
高斯得(1201——?),本名斯信,後更名斯得,字不妄,邛州蒲江(今屬四川)人,是南宋末年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其現存著述有《恥堂存稿》八卷,其中詩歌共177首。高斯得一生都處在晚宋社會矛盾中,他的詩歌深刻真實地反映了南宋覆亡前夕的政治腐敗、戰火紛亂、物價飛漲、民不聊生的情況,《四庫全書總目》認爲其詩“足稱詩史”。本文主要分爲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文本研究,共分四章:第一章先從整體上考察高斯得的
学位
才子佳人小说在清代前期迎来高潮,并一直延续至清代中期;与此同时,通俗小说评点亦接续了明末的繁盛,并以商业性和文人性相结合的态势继续发展。通过对清代前中期才子佳人小说评点的研究,一方面能够深入了解才子佳人小说的接受情况,另一方面亦能由此窥见这一时期通俗小说评点的阶段性样貌。论文由前言、正文、结语和附录四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分为四个章节。前言部分首先对相关概念作出界定,明确将研究范围限定在清代前中期的缘
学位
杜甫重视诗法是历代研究者的共识,但相较于杜诗字法、句法研究而言,其章法研究却较为薄弱。因此,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章法批评视角出发,阐明杜诗章法命题的研究意义、学术前景,理清当前研究的学术成果和薄弱环节,深入思考诗歌形式原理,以完善杜诗章法原理、结构类型、美感效果、艺术思想等相关研究,重申章法批评在当今杜诗研究中的理论优势,并认清其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典型价值和历史地位。论文核心部分主要围绕四大问题进
学位
孟称舜是晚明重要的戏曲家,不仅创作成就突出,而且其对元明杂剧的评点在明代戏曲评点中尤为独特。本文以“评点家—评点本”结合的视角,一方面以孟称舜为中心,在综合现有材料基础上多方面探讨其生平思想、文学活动、评点家与剧作家的双重身份;另一方面从《古今名剧合选》入手,梳理其评点数量和形态,探讨评点的内容,分析评点中所蕴含的戏曲思想,并结合明代戏曲环境对其评点进行评价。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和附录四部分组成
学位
裴航故事源于晚唐时期裴铏创作的传奇小说《裴航》,讲述了凡人裴航与仙女云英相遇成婚的故事。唐传奇《裴航》以其优美的格调、奇幻诡谲的故事情节,在后世备受文人青睐,不仅成为许多诗文典故的来源,还多次被改编为话本、戏曲。后世对唐传奇《裴航》进行重写、改编的一系列叙事文本,构成了裴航故事的庞大体系。后人在重构裴航故事时,往往将其所在时代的思想融入故事中,从而赋予裴航故事新的面貌。经过千年的流传,历经小说、话
学位
普通话推广工作至今已取得很大的进步,不过中部地区(特别是小城镇)的普通话普及率却不够理想,但以往研究对此的关注比较低。河南省地处中原,人口流动量大,城镇化进程在不断地加快,小城镇的语言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以适应其社会发展。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学校和教师在推普中的重要性也变得越来越高。通过对教师语言状况进行调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当地推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为当地的语言政策提供合理且有
学位
本文以汉藏语系侗台语族台语支北部壮语田阳方言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语言类型学、现代语言学理论,对田阳壮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进行描写和研究。全文共十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文章的研究内容等写作背景并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田阳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语言使用情况等相关背景信息进行简要的概述。第二章描写田阳壮语的音系,包括声母、韵母、声调及音节结构。第三章讨论田阳壮语的词类和构词法,按照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