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桂林文化城”是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因蒋介石、桂系以及中国共产党三方势力的相互交织,桂林文化城形成了一个相对开放和包容的文化空间。加上大批流亡文人、文化机构和报刊、出版社的迁入,桂林文化城成为战时大后方的文化重镇之一。文化上的繁荣加上其开放性、整体性和进步性的特点,使桂林文化城文学同时也是内视抗战时期文学的重要切口。桂林文化城长篇小说在桂林文化城文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家和作品数量多,质量高,影响大,能很好地反映战时作家心境和创作上的转变。战时中国时空上的大变动以及作家普遍的流亡,使作家、作品与“空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以空间书写为切入点研究桂林文化城的长篇小说有助于发现作家和作品中的这种战时之变。
论文的主体通过以下四个部分展开:
第一章梳理了全民族抗战背景下中国文学版图的大变动,分析桂林文化城的形成及其在抗战时期的独特地位。这是以“桂林文化城”为研究对象的原因,也是展开对桂林文化城长篇小说研究的基础。
第二章着重表现桂林文化城长篇小说所呈现出来的空间样貌。根据桂林文化城长篇小说的表现主体和突出特点,将桂林文化城长篇小说的空间样貌划分为乡村空间、城镇空间和精神空间,讨论其在战时背景下发生的变化。相较于抗战前期的小说创作,桂林文化城长篇小说中所呈现出来的空间样貌还原现实生活的真实,表现出复杂性和完整性的特点。
第三章讨论桂林文化城长篇小说的空间书写与小说叙事之间的关系。桂林文化城长篇小说在还原普遍的生活真实下表现复杂的人物形象,使抗战小说摆脱了人物塑造单一化和扁平化的特点;空间书写还融入小说叙事中,控制着小说的叙事进程和影响着小说的叙事结构。
第四章分析桂林文化城长篇小说空间书写所内含的价值意义。它既是作家经历流亡后空间认知深化的表现,也是现实主义深化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作家展开暴露批判和记录抗战历史的重要话语方式和表现手段。
二十世纪末以来学界出现引人注目的“空间转向”,“空间性”也因此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建立在作家、作品与战时空间的紧密联系上,以“空间书写”为切入视角,以空间叙事学的相关内容为理论支撑,有助于展开对桂林文化城长篇小说的研究。
论文的主体通过以下四个部分展开:
第一章梳理了全民族抗战背景下中国文学版图的大变动,分析桂林文化城的形成及其在抗战时期的独特地位。这是以“桂林文化城”为研究对象的原因,也是展开对桂林文化城长篇小说研究的基础。
第二章着重表现桂林文化城长篇小说所呈现出来的空间样貌。根据桂林文化城长篇小说的表现主体和突出特点,将桂林文化城长篇小说的空间样貌划分为乡村空间、城镇空间和精神空间,讨论其在战时背景下发生的变化。相较于抗战前期的小说创作,桂林文化城长篇小说中所呈现出来的空间样貌还原现实生活的真实,表现出复杂性和完整性的特点。
第三章讨论桂林文化城长篇小说的空间书写与小说叙事之间的关系。桂林文化城长篇小说在还原普遍的生活真实下表现复杂的人物形象,使抗战小说摆脱了人物塑造单一化和扁平化的特点;空间书写还融入小说叙事中,控制着小说的叙事进程和影响着小说的叙事结构。
第四章分析桂林文化城长篇小说空间书写所内含的价值意义。它既是作家经历流亡后空间认知深化的表现,也是现实主义深化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作家展开暴露批判和记录抗战历史的重要话语方式和表现手段。
二十世纪末以来学界出现引人注目的“空间转向”,“空间性”也因此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建立在作家、作品与战时空间的紧密联系上,以“空间书写”为切入视角,以空间叙事学的相关内容为理论支撑,有助于展开对桂林文化城长篇小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