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认知与其语言表现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p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Lakoff的体验哲学把人类的认知行为置于中心地位,他精辟阐述了人类的认知模式依赖隐喻。概念结构在各域间的映射关系反映为字面隐喻,同时也体现了人脑的思维过程。这些充满隐喻的语料资源也为研究思维和语言间的关系提供了便利。过去的20年里,认知学者们已经发现了蕴涵于隐喻中最本质的东西,因此对隐喻的意义做进一步研究极具意义。这些发现对所谓字面“意义”的研究极其重要,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关于“意义”的基本定义、观念和成因。基于Lakoff的体验哲学,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我们的观念系统,分析那些基于体验而形成的象征间的关系,尽管它们只是存在于人类的意识范畴。 死亡是实存(“实存”指实际的生活)中最大的问题。在实存中,人有关于“生”的意识与“死”的意识是人最基本的存在意识。历史上关于“死”的思考不断出现在语言、文学、宗教信仰中,历经沧桑,就像一尊斑驳不堪的古老佛像,静静躺在那里。海德格尔认为,“死”的本质是:“广义上,它是‘生’的现象,‘生’即是‘死’,任何事物都是始于‘生’,卒于‘死’,‘死’的过程也是‘生’的过程。”在认知过程中,“死”的域与其它域相互联系,且其隐喻原形都来源于对死的本质认识。死的本质中一些基本元素成为概念域问相互转化的直接或间接动力。根据海德格尔关于“死”的解释,本文力图从以下方面阐述“死”和它在语言上的表现:(1)“死”作为现象(2)“死”作为事件(3)“死”作为过程(4)“死”作为时间和空间的存在(5)“死”的不可避免(6)“死”作为限度(7)“死”作为对痛的畏。 本文验证了死亡作为现象经验,在不同程度、范围影响人类的语言。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的哲学在“死”的语言表现中也得到进一步印证。“死”不再是单纯的本体意义上的“消亡”,而是一种非常具有主观意义的“死”之事件或过程的体验。本文同时也描绘了“死”在人类时间、空间概念中的地位,无论是作为事件的“死”还是过程的“死”都通过人类的观察体验植入我们的前概念,渗透到我们的各观念域并相互融合,彼此影响。“死”存在于现实中并以各种形式展现在语言里,它的最初来源是人类对自身及环境的体验。
其他文献
随着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日趋激烈,广告在促进产品销售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广告的英译随着国内产品出口日益频繁,也变得越来越迫切。近年来翻译工作者开始关注广告翻译领
随着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外语教学的重心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核心、重点角色,这一转变的主要结果之一就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错误分析理论的发
日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支持的“遗忘的功能和机制研究”项目进行了结题总结.在此项目的研究过程中,我国学者获得了多个世界首次的原创性发现,调控遗忘机制
期刊
本文采用对比研究和文体分析的方法,对英文旅游手册和中文旅游手册英文译文进行了研究,探讨在旅游文本英语运用方面,中国英语工作者和英语本族语使用者之间存在的差别。对英文手
意象主义是由一部分英美诗人所发起的一次诗歌运动,它是对当时无法反映新世纪新面貌的传统诗风的一次反叛,不仅为意象派诗人,也为现代诗歌提供了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开启了英美现代
近年来,随着英语教学法研究的不断变革与发展,对学习者个人因素的研究和学习过程因素的研究逐渐成为教学法研究的新动向。对学习策略的研究也随之兴起,并逐渐多层次展开,对学习策
如今,人类已迈入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21世纪。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巨大的信息资源和服务工具。众所周知,互联网发源于英语国家,目前网上绝大部分的信息资源是以英语为载体,信息平台
安吉拉·卡特是二十世纪后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的写作风格独特,作品跌宕起伏,绚丽多姿。尤为一提的是她借助哥特风格的写作手法,融入女性主义观点,对传统童话进行改写,为其披上一
西瓜是人们夏季生津止渴的佳品。购买西瓜时应注意观察,以免买中含有毒素的西瓜。毒西瓜的毒性来源于瓜农施用过量的激素(催熟剂、膨大剂)和农药。人们吃了这种西瓜后,会出现
本文通过对英、汉文学语篇连贯建构的特点及其异同的对比,系统分析了连贯作为语篇的特征在英、汉文学语篇中的不同体现,探讨了英、汉文学语篇在英、汉语篇翻译中连贯的可行性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