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龄、水分管理和缓/控释肥对水稻氮素利用特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odstev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不同秧龄、水分管理条件下缓/控释肥对水稻氮素吸收特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本研究以迟熟中籼水稻品种F优498为试验材料,分别研究不同移栽秧龄:3叶1心(T1),5叶1心(T2),7叶1心(T3);不同水分管理:控灌(W1),干湿交替(W2),淹灌(W3)与不同氮肥种类:尿素一道清(F1),尿素常规运筹(F2),硫包膜缓释肥(F3),树脂包膜控释肥(F4)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稻株生长特性和氮素吸收特征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秧龄、水分管理下缓/控释肥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3叶1心、5叶1心移栽,有效穗显著高于7叶1心,但颖花数、千粒重、结实率及产量均无显著影响。干湿交替、淹灌相较控灌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均显著提高。缓/控释肥在不同秧龄和水分管理下相对于尿素一道清、尿素常规运筹均表现为增产。在有效穗、颖花数、产量上均有显著的肥料效应。有效穗、穗粒数、产量上均表现显著的水氮互作效应。说明水氮在有效穗、穗粒数和产量的增长上有协同作用。2.不同秧龄、水分管理下缓/控释肥对稻株生长特性的影响。由5叶1心和7叶1心与3叶1心不同生育时期的推迟差异可见中、长龄秧的营养生长期相应延长,而生殖生长期相应缩短。有效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在齐穗后均表现为5叶1心>3叶1心>7叶1心。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淹水灌溉高峰苗最高,但有效分蘖干湿交替略大于淹水灌溉,两者均明显高于控灌。叶面积指数规律与有效分蘖规律一致。叶面积指数最大下降幅度出现在齐穗后15 d,控灌为36.49%、干湿交替为30.47%、淹水灌溉为32.31%。不同肥料种类间,缓/控释肥有效分蘖、叶面积指数高于尿素一道清、尿素常规运筹。小、中龄秧和缓/控释肥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有效分蘖形成和维持稻株具有较高的叶面积。地下部分根系生长特征,齐穗期到成熟期3叶1心和5叶1心根系干重均显著高于7叶1心。根冠比3叶1心高于5叶1心且显著高于7叶1心。总跟长、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均表现为5叶1心>3叶1心>7叶1心。小、中龄移栽有利于根系向深层分布和维持根系活力。不同肥料处理,根系干重、总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深层根系分布及根系活力缓/控释肥处理均显著高于尿素一道清和尿素常规运筹。3.不同秧龄、水分管理下缓/控释肥对水稻物质积累的影响在不同秧龄条件下,干物质积累总量,最大积累速率(Vm),平均积累速率(V),均表现为5叶1心大于3叶1心,7叶1心最低。不同水分条件下,干物质积累动态规律不同。干物质积累总量、最大速率、平均速率和最大速率出现天数、快速积累天数,均表现为干湿交替>淹水灌溉>控灌。不同肥料处理间,尿素一道清、尿素常规运筹干物质最大速率出现早,快速积累期短,缓/控释肥干物质积累最大速率出现日期较晚,但积累最大速率、平均速率、快速积累天数较大,所以干物质积累总量较大。4.不同秧龄、水分管理下缓/控释肥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特征的影响。不同秧龄条件下,7叶1心在拔节期时各器官的氮素积累较大且处于较高水平,而随生育期的推移,3叶1心、5叶1心氮素积累逐渐超过大龄秧,表现出一定的后发优势。中、长龄秧叶和茎鞘氮素运转量高于小龄秧,穗氮素增加量小、中龄秧高于长龄秧。氮收获指数、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差异不显著,叶和茎鞘氮素运转量、穗氮素增加量与氮素偏生产力和氮素表观利用率表现为5叶1心>3叶1心>7叶1心。不同水分管理下,拔节期,叶、茎鞘和植株氮素积累量、叶和茎鞘氮素运转量和穗氮素增加量表现为干湿交替最高,淹水灌溉次之,控灌最低。而氮素运转率、氮素贡献率、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氮素表观利用率控灌略高。氮素偏生产力和氮素农学利用率为干湿交替最高。不同肥料种类间,前期尿素常规运筹氮素积累量较低,但随着分蘖肥和穗肥的分施氮素积累量得到较大的补偿,到成熟期时,植株氮素积累总量超过尿素一道清但仍低于缓/控释肥。缓/控释肥叶和茎鞘氮素运转量、氮肥偏生产力、氮农学利用率、氮素表观利用率高于尿素一道清和尿素常规运筹。氮收获指数、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则呈相反的趋势。水分管理方式和缓/控释肥对干物质量和氮吸收、转运、分配及产量具显著影响及互作效应,产量构成因素与氮素在结实期转运总量及其分配呈显著正相关。控灌条件下,氮素迁移慢有效性高,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氮素的高效释放,有利于高产群体的形成,从而提高稻株氮素积累、协调氮素分配;淹水灌溉条件下,缓/控释肥处理无效分蘖减少,成穗率提高。优化秧龄、水分和肥料种类的组合,对稻株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长有明显的改善,维持较高的光合速率和根系吸收能力,能有效提高氮素利用率,协调植株氮素积累、分配,提高了水稻有效穗和颖花数,促进干物质量及产量的形成。产量提高了相比本地区常见的秧龄及水肥管理技术,优化组合具有增产8.04%~19.16%的潜力。
其他文献
小麦是人类最主要的粮食来源之一。白粉病是影响小麦生产的世界性病害,在我国的危害日益严重。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最重要手段,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抗源的发掘和有效利用。分子标记的发展和小麦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的构建为小麦抗白粉病基因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工具。小麦亲缘物种中蕴涵了丰富的抗白粉病资源,本研究对一部分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材料进行了苗期白粉病抗性鉴定,并对其中一个野生二粒小麦的抗白粉病基因进行了遗传
近年来,中国在欧洲的对外投资呈现上升趋势,双方政府积极参与促进双方进一步的合作,了解中欧投资的新趋势,有助于把握新政策背景下的演变和机遇.本文基于来自商务部和欧盟统
“那个服务员在哪?”在印尼巴厘岛首府登巴萨国际机场的头等舱休息室里,一位男士用印地语骂着,“他忘记了热牛奶。”等候在这个豪华候机厅里的很多是印度游客。丈夫们一身休
期刊
以自选系87-1、87-3和其它14个国内常用的优良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griffing4双列杂交模式设计,配成120个单交组合,采用格子方排列试验,对产量、穗长、穗粗等11个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参试的16个自交系中,87-1和87-3两自交系产量的GCA效应处于中等水平;除8085和郑22两自交系的产量GCA效应值最高、Mo17和黄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植被稀疏,水土流失非常严重。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不仅给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带来新机遇,也带来新挑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的解决,将对本区、黄河下游地
期刊
杂种不育性是利用栽培稻(Oryza sativa L.)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主要障碍.花粉不育是导致杂种不育的主要因素.研究这种花粉不育性的遗传基础乃至分子机理,在遗传学基础理论
试验材料SAR-3和SAR-4分别来自双胚苗基础群体9003和9004,为同源三倍全和同源四 倍体.以这些株系为母本,与二倍体进行杂交,F后代获得了上些二倍体植株,其中有二个三倍体株系
2000~2002年,以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CER119和K型不育系K3314A为材料,进行分期播种、分期剪穗和人工控光试验,用图形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其育性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 1.K型不育系K3314A分期播种和分期剪穗的再生分蘖穗均表现稳定雄性不育,为非敏感不育类型不育系;而CER119具有育性转换的特性,其育性随孕穗期对应温度变化呈规律性变化。 2.CER119的育性
本论文在广泛收集长白山林下山参分布资料基础上,2012年8月至10月在长白山通化、白山、吉林和延边地区,采用实地踏查与走访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林下山参生态环境、群落类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