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居住用地是北京二环内最重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不仅仅因为它是居住形式和居住文化的载体,更重要的是它所体现的积淀百年的老北京市井文化。文章通过分析建国56年来北京二环内居住用地的数量变化和被置换方式发现:1949年到2005年北京二环内居住用地呈现数量上不断减少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1949~1981年,居住用地因城市化过程而将南部的农村用地吞并,其他用地对居住用地的置换呈点状分布于二环内;1981~1996年,因危改拉动公共设施工程建设居住用地减少,被置换居住用地呈线状分布于东西长安街一带;1996~2005年,居住用地锐减,被置换居住用地主要呈现为“两线、一面”,“两线”指平安大街与广安门内大街、菜市口大街和珠市口大街,“一面”指西二环内。同时对各时期变化的原因加以分析。
居住用地的变化不仅反映在用地面积上的变化,而在其上所具有的社会空间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在传统居住区,居住区出现了居住隔离的动向。通过对传统居住区菊儿社区、后海社区、国子监社区和文昌社区与改建后的传统居住区牛街东里社区的实地考察和访谈,发现改建后的居住区与传统居住区在人口构成上,呈现出年轻、富有、高学历的特点,出现绅士化的动向;从居住时间和对北京传统文化的了解上,发现后者居住时间普遍短,外地人比例大,对北京传统文化认知呈现表面化和浅层化的特点。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两极分化的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