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血清与骨折局部血肿中免疫因子水平的测定及活性维生素D3治疗对免疫因子水平影响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freshingm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全身及骨折断端局部免疫因子水平均产生变化,不同的免疫因子具体变化趋势尚不完全明确。本研究旨在以常见的免疫因子IL(interleukin,IL)-1β、IL-6、TNF(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为研究对象,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与非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全身以及骨折局部的常见免疫因子水平的变化,并探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常见药物——活性维生素D3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免疫功能及骨折预后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于我院创伤骨科住院治疗的48例患桡骨远端骨折并进行桡骨远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术前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获取骨密度信息,根据骨密度T值分为骨质疏松组(T<-2.5)29例和非骨质疏松组(T>-2.5)19例;并根据简单随机分组法将骨质疏松组患者分为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4例。术前采集每位患者的血清并检测其IL-1β、IL-6以及TNF-α含量,术中留取骨折断端血肿组织,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测定IL-1β、IL-6以及TNF-α的m RNA相对表达量,术后应用骨折常规治疗并补充钙剂(对照组),治疗组除骨折常规治疗之外应用钙剂+活性维生素D3治疗。术后第7日再次采集每位患者血清以检测免疫因子水平,术后定期观察影像资料及功能恢复情况,最后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经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骨质疏松组和非骨质疏松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骨质疏松组内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2)所有患者术前血清IL-1β、IL-6、TNF-α平均含量分别为14.68±3.71(ng/ml)、64.16±10.12(μg/ml)、711.38±139.93(ng/ml),骨折断端血肿IL-1β、IL-6、TNF-α对应m RNA平均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54±0.0480、1.0045±0.0652、0.9993±0.0538,以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表示二者相关性为:y=-56.848+71.138x(PIL-1<0.05)、y=-79.4121+142.928x(PIL-6<0.05)、y=-1740.626+2453.61x(PTNF-α<0.05)。三种免疫因子在骨折断端血肿中的表达水平与血清中存在正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骨质疏松组患者术前血清IL-1β、IL-6、TNF-α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6.74±3.19(ng/ml)、70.26±6.27(μg/ml)、804.31±82.68(ng/ml),非骨质疏松组分别为11.53±1.66(ng/ml)、54.85±7.41(μg/ml)、569.54±73.11(ng/ml),骨质疏松组三者均数均高于非骨质疏松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骨折断端血肿IL-1β、IL-6、TNF-α的相对表达量均数分别为1.0366±0.0294、1.0452±0.0347、1.0336±0.0371,非骨质疏松组骨折断端血肿三者均数分别为0.9577±0.0267、0.9424±0.0498、0.9470±0.0252,骨质疏松组三者均数均高于非骨质疏松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术后第7日血清IL-1β、IL-6、TNF-α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4.85±1.82(ng/ml)、53.72±5.75(μg/ml)、641.52±101.51(ng/ml),对照组三者分别为16.62±2.32(ng/ml)、59.30±6.54(μg/ml)、721.85±92.38(ng/ml),治疗组三者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记录显示,治疗组腕关节功能评分平均值3.20±1.47,优于对照组5.14±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9.7±0.9周,较对照组10.6±0.8周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骨折断端血肿中IL-1β、IL-6、TNF-α的相对表达量和血清中相应免疫因子的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因此通过血清免疫因子水平可以反映骨折断端局部血肿微环境免疫功能的变化。(2)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血清和骨折断端血肿中IL-1β、IL-6、TNF-α水平均高于非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3)活性维生素D3治疗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术后早期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治疗组患者腕关节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也较对照组更短,提示活性维生素D3可以通过影响免疫因子水平从而对骨折愈合起到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碳氧血红蛋白(Carboxyhemoglobin,COHb)联合胆红素(Total bilirubin,STB)在评估新生儿溶血病严重程度上的价值,为早期识别新生儿溶血病所致的胆红素脑病提供依据,从而做到早期干预、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方法:以我院新生儿病房2018年至2021年期间收治的198例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为分析对象,并根据是否存在急性胆红素脑病前期表现如嗜睡、肌张力低
学位
目的:目前研究阿司匹林对COVID-19影响的临床试验日益增多,但其结果不一致,本meta分析系统评价低剂量阿司匹林是否会改善住院新COVID-19患者的预后,期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机检索PubMed、Clinical Trials.gov、Cochrane library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为2019年至2022年。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出相关文献,利用纽卡斯尔
学位
目的:讨论18F-FDG PET/CT(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对于活动性大动脉炎患者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8月至2021年4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住院的47例大动脉炎患者,女性32人(68%),活动组平均年龄约为57.67岁(标准差为13.62岁)。收集患者的SUVmax、血沉(Erythrocy
学位
目的:本研究通过基于人口统计学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发现术前可观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淋巴结检查方式的影响及选择不同淋巴结检查方式对于术后生存率及死亡结局的影响,以达到优化分期,优化手术方式选择的目的。研究方法:研究通过选取2004年至2016年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数据库(Surveillance,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SEER)中的病例资
学位
目的:探讨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SWE)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和肝内胆管细胞癌(ICC)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HCC弹性值与其分化程度及免疫组化参数Ki-67和p53的关系。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21年12月40例HCC和14例ICC患者的2D-SWE图像,记录两组病灶的弹性值,包括与周围肝实质杨氏模量比值(Eratio)、杨氏模量最大值(Emax)、平均值(Eme
学位
目的:通过收集和分析哮喘儿童缓解期肺通气功能小气道各指标变化情况及临床特点,探讨小气道功能评估在儿童哮喘缓解期对病情评估及指导治疗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呼吸内科门诊就诊的≥6岁、确诊支气管哮喘、符合缓解期标准、大气道功能正常的患儿,分为小气道功能异常组和小气道功能正常组。收集各组儿童一般资料,以及各组儿童肺通气测定得到的用力肺活量(FVC)
学位
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的健康问题,主要是由大量致病性靶向自身抗体的出现和体内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所引起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长期存在自身抗体的产生可以导致机体各个系统和脏器如皮肤、关节、心脏、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攻击,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表现。肾脏是SLE最常累及的器官,40-60%的患者发病初期即有狼疮肾炎(
学位
目的:探讨基于自我效能理念的干预应用于肺癌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1年4月肺癌手术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观察组实施基于自我效能理念的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前后遵医行为、自我效能感、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按时服药、定期锻炼、合理休息、饮食控制、定期复诊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
期刊
目的:探讨NBI在喉及下咽肿瘤疾病诊断方面的准确性、特异性。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10月以喉及下咽肿瘤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三耳鼻喉科门诊的患者,共计197例,男177例,女20例,年龄范围为36~87岁,用NBI对每一位患者进行检查,评估肿瘤的良恶性,并以病理为诊断金标准进行分析比较。通过计算机文献检索,以“窄带成像,咽喉部良恶性病变,NBI,narrow band i
学位
目的:肺癌的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之首,是导致恶性肿瘤相关性死亡的首要因素,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的发病率最高且预后较差,发生转移后患者总生存率明显下降,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1]。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放疗、化疗、各类靶向药物及新型的免疫抑制剂等,在治疗过程中,虽然患者病情得到控制,但身体机能也受到相当程度的影响,且长期的死亡威胁也使肿瘤患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