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化码译码算法的研究与改进

来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luewa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极化码(Polar Codes)是E.Arikan在2009年基于信道极化(Channel Polarization)现象提出的全新编码方式。极化码具有确定性的构造方法和较低的编译码复杂度,并且是一种能够被严格证明达到信道容量的信道编码方法。2016年,在美国内华达州里诺召开的3GPP RAN1会议上,确定极化码作为5G增强移动宽带(Enhance Mobile Broadband,eMBB)场景下控制信道的编码方案,极化码有了良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连续删除(Successive Cancellation,SC)译码算法是E.Arikan最初给出的极化码译码方法,并在此译码算法下,证明了当极化码码长趋近无穷时,极化码信道容量是可达的。但SC译码算法在有限码长下的性能却很不理想。随后提出的基于列表的连续删除(Successive Cancellation List,SCL)译码算法和CRC辅助校验的SCL译码算法(CA-SCL)都是对SC译码算法的改进。在对CA-SCL译码算法的研究分析中,发现在SCL译码算法中加入原本用于信道检错的CRC校验码,可以极大地改善SCL译码算法的性能。受此启发,本文将有着优异性能的WSC检错码加入到SCL译码过程中,并针对WSC检错码对信息比特的保护长度不足的缺点,提出了依据信道可靠性大小进行部分校验的WA-SCL(WSC-Aided Successive Cancellation List)译码算法,给出了该算法的详细译码步骤以及算法流程图,分析证明了该算法的计算复杂度。  接下来通过对WSC检错码的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并利用其在限定条件下是一种RS码的性质,考虑将WSC码的纠错能力运用到极化码的译码算法中,在此思路的指导下,研究分析了传统RS码与极化码的级联方案。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WSC-Polar级联码方案,利用WSC码的纠错和反馈来提高极化码的性能,新方案除了保持极化码信道容量可达的性质,还有着明显更优的错误衰减率。  最后的仿真实验分析验证了WA-SCL译码算法的性能,并与SCL译码算法以及CA-SCL译码算法进行了比较。WA-SCL译码算法相较于SCL译码算法获得了较大的性能增益:对码长为1024,码率为0.5的极化码,当误帧率(Fream Error Rate,FER)为31×10?时,采用12位校验长度的WA-SCL译码算法获得了大约0.6dB的性能增益。码长为1024时,WA-SCL译码算法相比于CA-SCL译码算法,保持相同计算复杂度的同时,在低信噪比时,误帧率性能非常接近,从信噪比大约2.8dB开始,其误帧率性能开始超过CA-SCL译码算法。而且WSC检错码的软硬件实现更加便捷,WSC码还有着CRC码不具备的纠错性能,本文提出的WA-SCL译码算法和WSC-Polar级联码方案的仿真验证结果与预期一致。
其他文献
期刊
八月初,黑龙江省几家报刊负责理论宣传的编辑工作人员,开了一个座谈会。会上,大家着重研究了关于工农群众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宣传问题。大家在座谈中认为,今年以来,特别是在五
期刊
在当今第三次技术革命浪潮时代,技术预测是社会各生产部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有力工具,然而当前技术预测方法主要是以德尔菲调查(Delphi)等定性方法为主,存在着不可避免的
ASCON~(1))is a candidate to the ongoing CAESAR competition~(2))which is launched to identify good authenticated encryption schemes from 2013.In CT-RSA 2015,the
本文综合运用营销伦理、风险理论、博弈论、价值链等理论以及人工神经网络、DEA、AHP等方法,对医药企业营销创新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研究工作从两个方面展开:(1)医药企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Ad Hoc战术互联网是一种无中心、自组织,多跳共享的无线通信网络,它不需要固定设施支持、可临时组织、移动性能好、网络抗毁与快速部署能力强,能够为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下的信息
细绿萍足好饲料,具有繁殖快、产量高的特点。利用冬水田从秋至春放养,田肥、管理得好,亩产两万斤以上。三、四月正是细绿萍生长的“黄金”季节。三~五天翻一番,适宜细绿萍的
在编辑工作中,曾不止一次地发生过这种情况:发现一篇可以采用的稿子,编到关键处,由于字迹过于潦草,引用的材料看不清楚,既不宜主观臆测,又无线索查对原文,想写信询问,偏偏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