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潞园到燕园——近代北京地区基督教会学校建筑研究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中叶,人口多而少基督影响的中国成为欧美教会的重要目标。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中国内地传教的门户即开,各欧美教会在不平等条约和列强武力的保护下,通过兴办学校等手段,大力对中国社会施加影响。   在此背景下,1867年,美国基督教公理会1在通州建立了潞河男塾。在教会其扶持下,男塾逐渐增设中学和大学,改称潞河书院,成为华北公理会的教育中心。1900年遭义和团焚毁,重建过程中各个教会开始联合办学,潞河书院亦和戈登纪念神学院、洛克哈特医学院联合成为协和大学。并在1919年与汇文大学合并成立燕京大学。在新校长司徒雷登的领导下,燕大很快成为中国教会大学中的佼佼者。   教会学校的校园规划和校舍建设活动与学校发展密切相关,并成为教会工作和教育活动的重要反映。潞河书院最早的校舍建筑在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被毁,通州公理会趁赔款重建之机,扩大教区并重新规划校园,学校获得新的发展契机。19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意识觉醒和“非基督教运动”刺激教会大学积极寻找中国化的道路,其中最为成功的代表便是墨菲所做的燕京大学的规划和设计。   由于潞河书院创建时的校舍建筑均遭义和团焚毁,且现存记录很少;对这批最早采用西方样式的校舍鲜有研究。墨菲所做的燕京大学的校园规划经过多次调整,才最终形成燕大校园中西合壁的格局,以往对燕京大学的研究完全忽略了校园规划和设计调整变化这一部分的内容。此外,对其从一所男童寄宿学校逐步发展至教会大学,不同阶段的校园和建筑变化特点也缺少系统研究。   笔者通过大量阅览当时公理会刊物及传教士书信,寻找学校早期建设活动的线索,并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尝试理清校园发展建设过程,重现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这一片段。从校址、校园规划和校舍建筑这三方面,以潞河书院到燕京大学的发展为案例,探求北京地区教会学校从小到大,从男塾到大学发展过程中不同特点。
其他文献
近年来,推土机式的城市更新方式逐渐受到摒弃,对旧建筑有选择的保留,进行改造与再利用的模式得到认可,一度成为业内关注的热点,同时也出现了一批改造利用的设计案例。从实践上看国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尤其是在一些地区率先进入大都是区化阶段后,我国城市空间增长过程中的问题日益暴露,社会各界对此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上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公有制的基本经济制度转变成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种制度的转变,特别是物权制度的建立,使住区规划建设、政策等方面面
能源及环境问题已经造成世界性的难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节约能源,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的共识。遮阳技术能调节进入室内的直射阳光,改善室内光环境,同时在夏季减少传入室内
人是空间的主体,会展建筑集散空间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参展人员的心理需求和行为需求。人流集散空间作为会展建筑中第一个人们进入的馆内空间,良好的空间设计不仅能够树立会展
有两千多年建城史的六朝古都南京,地处长江沿岸,融合了江南文化的斯文秀气和北方文化的豪爽大气。在此背景下形成的南京传统民居彰显着其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悠久的文化传统。而庭
随着当前国内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建设的大规模进行,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如何在保护原有历史街区传统空间和文化的同时,完成对原有街区的改造更新,激
在我国城镇化建设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县域经济的发展已经加快了步伐,尤其是县域工业的发展与创新已经逐渐成为带动县域经济的一个标志。城镇的工业园区建设,是促进区域经济快
本文立足于城中村出租屋管理制度研究,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调研访谈、资料搜集和分析,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实证分析法、数理统计分析法。对目前广州市城中村出租屋管理制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都在不断提高,这必将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对酒店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酒店在满足住宿、休闲娱乐活动等基本需求的同时,开始向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