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沉垫基础是常用的海洋基础。海床表面存在一层软黏土,沉垫基础为抵抗水平荷载,常采用加裙板这种方式,使裙板插入下层硬土。但由于软黏土被包含在裙板内部无法排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裙板安装深度,不利于发挥裙板的作用。本文针对裙式沉垫基础开孔排泥方案的预压过程和滑移过程进行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不同的基础开孔形式的排泥效果及其对上述不利影响的削弱程度。优化基础开孔形式,为沉垫自升式平台整个安装过程和作业过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沉垫基础是常用的海洋基础。海床表面存在一层软黏土,沉垫基础为抵抗水平荷载,常采用加裙板这种方式,使裙板插入下层硬土。但由于软黏土被包含在裙板内部无法排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裙板安装深度,不利于发挥裙板的作用。本文针对裙式沉垫基础开孔排泥方案的预压过程和滑移过程进行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不同的基础开孔形式的排泥效果及其对上述不利影响的削弱程度。优化基础开孔形式,为沉垫自升式平台整个安装过程和作业过程的安全性提供保障。本文的第一部分开发制作了一种新型适用于室内模型试验的小型电测式十字板剪切仪。与实验室现有的电测式十字板剪切仪进行试验对比具有安装简便、数据信号测量稳定、适用范围广、系统误差低、对模型土样扰动小等优点。并且详细介绍本篇文章数值模拟所采用的ABAQUS有限元软件与CEL数值模拟方法,并建立矩形沉垫基础的预压贯入过程的有限元模型与已有文献中的算例和地基承载力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本文的第二部分采用小比尺模型试验方法对裙式沉垫基础在预压贯入过程中的开孔方案进行试验分析,并采用CEL方法建立模型试验的有限元模型进行对比验证,说明裙式沉垫基础开孔排泥的必要性并进一步证实数值模型的可靠性。本文的第三部分对裙式沉垫基础贯入过程及滑移过程采用CEL方法建立1:1有限元模型,探究了裙式沉垫基础的不同开孔率、上下土层不同的强度比、不同的加深预压深度等因素对地基表层软黏土排出效果、一定预压力下的贯入深度以及水平抗滑移承载力的不同程度的促进效果。
其他文献
目前,冻融破坏已经成为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正常使用的重要原因,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冻融循环后的混凝土开展了破坏机理、力学性能、本构模型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由于冻融作用的复杂性和混凝土结构本身的多样性,此领域尚有研究发展的空间。在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对冻融循环后钢筋混凝土抗压构件力学性能的研究仍不够完善。针对以上情况,本文利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开展了冻融循环后钢筋混凝土短柱轴压性能的研
剪力墙结构体系是中高层建筑中被广泛采用的一种结构体系,具有较大的抗侧刚度和强度;其缺陷是缺乏足够的塑性变形能力,容易在强烈地震作用下产生不可修复的损伤。为了实现结构可恢复功能的设计理念,针对结构体系中被广泛采用的联肢剪力墙,考虑到地震时其中的连梁及墙脚部分均易遭受严重破坏的特点,本文提出一种摩擦型震后功能可快速恢复的联肢墙,包括消能墙肢和消能连梁的构造及恢复力模型,其抗震性能的主要优势为:消能墙肢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巨大挑战,世界各国积极寻求绿色低碳发展方法。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据统计,建筑碳领域排放量占到全国总碳排放量的近三分之一,因此建筑领域的节能减碳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高速发展,高校建筑能耗随之不断增大,在城市能耗组成中,建筑面积仅占3%~7%的高校建筑能耗占到30%以上。因此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超高层建筑,其中分布在高烈度地区的超高层建筑也随之增加,因此超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变得尤为重要。结构抗震设计常用的方法有传统抗震方法、减震或隔震方法、减震-隔震混合应用方法。目前关于结构的隔震设计与消能减震设计已有较大的发展,而减震-隔震混合应用技术仍在发展中。本文结合一栋拟建超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探讨在实际工程中采用减震-隔震混合抗震技术的可能性。本文主要做了以
建筑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工业界面临的挑战和难题。在发生的众多施工现场安全事故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安全事故发生的首要原因。目前关于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很多,但是从复杂适应系统层面出发,研究现场不安全行为涌现现象以及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方面还不够完善。因此将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看作系统的涌现现象,探究各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对建筑施工现场不安全
21世纪以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发展的共同影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不断上升,造成的损失亦呈上升趋势,而洪涝灾害在各类自然灾中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洪水对洪泛区建筑会造成较大的危害,目前基于洪水水深、流速作用村镇房屋的损伤评价研究较少,本文拟通过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水深、流速的洪水与房屋破坏程度的关系,为抗洪实践做指导
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得中国人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并且可以代代相传,具体表现为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遗传基因和生活智慧。然而,由于气候和文化差异,起源于西方认知体系的舒适理论尚不能非常贴切地描述中国人环境适应能力。中国文化中包含着许多描述和提高中国人环境适应能力的经验,但是由于“文化壁垒”的存在和经验式方法的大量使用,这些经验很难被直接应用于舒适相关问题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基于这些经验,提
随着社会对基础工程建设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岩土工程中对目标土体的力学特性研究分析日益重要,而土体本身的形成就是一个复杂的地质作用过程,其受沉积历史,复杂应力变化等的影响。从以往的大量工程经验和岩土工程实际来看,土体自身的物理力学性质就有不确定性,工程土体参数大多具有空间变异性,也就是土性指标随空间变化具有随机性。而土体力学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将直接影响工程运行状况与工程安全。因此在大型岩土工程开展之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的经济,“政府+市场”耦合机制下的财政金融政策协同是推进碳中和目标的必然抉择。文章基于财政金融协同的内涵属性,进一步分析了财政金融政策与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内在关联,并借助政策协同理论,分别从协同制度体系的完善和“主体—目标—内容”三维协同模型构建两个方面,探讨了财政金融协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逻辑前提与多维结构,架构起财政金融协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理论框架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为缓解城市居住需求,我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造了大量城市多层住宅。此类住宅建成距今已有30-40年时间,受先天条件、物理老化、人为破坏、自然灾害等多因素影响,已成为陈旧、功能落后、高耗能的老旧住宅,难以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居住需求。“十四五”要求,各城市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力争在期末基本完成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任务。对于存量巨大、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的城镇老旧住宅,采用综合改造或拆除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