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机复合卷流燃烧系统油气混合燃烧特性研究

来源 :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feng913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合卷流燃烧系统是为提高柴油机缸内空气利用率、优化油气混合过程、改善柴油机经济性能和排放性能而开发的一种以燃烧室形状为核心的新型燃烧系统。为了全面了解复合卷流燃烧系统的工作过程,客观地评价复合卷流燃烧系统的燃烧排放性能,本文应用试验研究和仿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复合卷流燃烧系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单缸机试验台架上对复合卷流燃烧系统的燃烧排放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燃油喷射角度是复合卷流燃烧系统性能发挥的关键因素,同一工况下匹配最佳燃油喷射角度油耗可降低10g/(kW·h),碳烟排放可降低81.5%左右。复合卷流燃烧系统同双卷流燃烧系统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工况下,复合卷流燃烧系统的油耗较双卷流降低了4~5g/(kW·h),碳烟排放降低了60%左右,体现了复合卷流燃烧系统改善油气混合燃烧的优越性及应用潜力。在定容测试装置中对复合卷流燃烧系统不同背景条件和喷油条件下的喷雾及射流着火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冷态工作环境中雾注发展过程的研究发现,燃油射流均可在弧脊和分流造型的导流作用下发生卷流运动。通过不同背景温度、背景密度、喷油脉宽以及喷油压力下射流火焰发展过程的研究发现,在弧脊和分流造型的导流作用下均形成了卷流火焰。采用仿真计算的方法,对前述两种燃烧系统缸内的油气混合物形成、当量比分布、速度场变化以及温度场分布等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复合卷流燃烧系统提高油气混合均匀性、改善燃烧方面的机理。仿真结果表明,喷射燃油在复合卷流燃烧室内侧弧脊的导流作用下形成双卷流运动,促进了纵向内燃油向燃烧室内部空间的运动。继而在燃烧室外侧分流造型的导流作用下形成了侧卷流运动,促进了燃油周向运动,减少了燃油在燃烧室侧壁的堆积现象。复合卷流燃烧室内形成的复合卷流运动扩大了燃油分布空间,提高了燃烧室空间利用率,促进了油气混合燃烧。
其他文献
硅基半导体器件被广泛应用于国防所需的高性能微电子和光电子器件等领域。在这些应用场景中,载能粒子辐射不可避免。尤其在高能离子/中子辐照下,硅基半导体器件将发生严重的
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发展,神经退行性疾病人群日益增加。而神经退行性疾病步态障碍的确诊以及分析评估主要依据临床医生的目测观察或者药物检测方式,这些方法易受临床医师的
长江口作为我国最大的河流入海口,水域水质营养因子分布复杂,生物群落结构呈现高度多样性,是多种鱼类、虾蟹类生物的索饵场所,是许多经济鱼类的产卵场及保育场。近几十年来,受生活废水、船舶污染、农田排污、工业污染等因素影响,长江口主要优势种从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转变为经济价值较低的鱼类。为了进一步探讨长江口鱼类仔稚鱼的分布机制,本研究以鱼类发育的早期鱼苗为研究对象,对其多样性、分布和随潮汐的变化进行研究,旨
随着5G技术的发展,依靠电磁波作为信息载体的电子设备被广泛应用于民用及军事领域。然而,电磁波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辐射污染。因此,吸波材料的研究
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改造传统流程工业,实现工业过程的网络化控制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这也给预测控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常规预测控制并不具备处理信号在网络传输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量化和丢包等问题的能力,如果将采用常规预测控制算法的工业工程直接置于网络控制模式下,必将对系统的控制品质以及安全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本文以解决网络控制系统中的量化和丢包问题为目标,以李雅普诺夫
由于聚苯胺(PANI)具有较高的理论比电容,石墨烯优良的导电率和较高的比表面积,使得聚苯胺/石墨烯复合物成为一种理想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然而石墨烯本身的π-π*共轭作用和表面无官能团使其溶解性和分散性较差,在与聚苯胺复合过程中容易发生团聚,而且聚苯胺容易均相成核导致聚苯胺/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综合性能不好,因此对石墨烯进行功能化和改性防止其团聚,使聚苯胺均匀有序的生长在石墨烯片层上,提高其综合性能
随着物联网相关产业迅猛发展,物联网隐私保护方法受到了各个领域的广泛关注。目前各种物联网应用实例中,分层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范围查询是分层无线
图像拼接是将两幅具有重叠区域的图像整合成一幅大视野图像的技术,拼接获得的图像包含了两张图像的信息,解决了单张图像信息量少的问题。作为计算机视觉的一个重要部分,图像
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技术己成为当今社会一种最伟大的的成像技术之一,已经深深影响着人类的生活。X射线CT的作用是扫描物体的内部结构信息获取投影数据进
目的分析无症状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踝关节损伤的MR表现及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招募本地区113名业余马拉松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3名,女性50名,均无任何踝关节不适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