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九八零年,美国生成语义学家雷科夫和英国哲学家约翰逊在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 WeLiveBy)中明确提出了“概念隐喻”,将隐喻研究从“表象”提升到“概念”层次。“概念隐喻”理论用源域(sourcedomain)与目的域(targetdomain)之间的映射来解释隐喻现象。概念隐喻,就其分类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二种: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而且,概念系统具有系统性、与文化一致性两大特点。总之,概念隐喻使人们能够用熟悉的、具体的思想或概念去理解复杂的、抽象的或者模糊的概念。
习语,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认知语言学家研究的重点课题。但是从隐喻角度,尤其是从概念隐喻的的角度对习语的研究很少。本文从隐喻理论研究入手,以概念隐喻理论中隐喻的功能性为切入点,从概念层面上分析了英汉习语的异同。在英汉习语中两民族对同一概念的理解运用了一些相同的隐喻,文中以含有“手”的习语和几种常见的情感习语为例,从本体隐喻、方位隐喻、结构隐喻三个方面分析了英汉习语在概念层面上的不同。这些不同主要是受各自文化的影响,体现了较为明显的中英文化特征,以此提出了中英习语的翻译策略,既使习语的翻译准确、贴切,体现本语言的文化色彩,又有助丁.消除交际中产生的误解。这也进一步验证了隐喻既有普遍性又有差异性的观念。
对翻译而言,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总体而言,传统翻译理论人多是以修辞为取向,从语言形式,文体以及文化上的差异进行静态的比较,忽视了隐喻的认知性质。而从隐喻的认知特点来分析,翻译就是将一种文化中语言所表现的认知方式用目的语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的过程,不然翻译就无法完成传播民族文化的使命。隐喻与翻译紧密相关,既然认知是形成隐喻这种人类语言普遍现象的基础,避开认知谈隐喻的翻译显然是不科学的。文章根据英汉习语隐喻的特点,针对性地提出了翻译隐喻的二种主要方法,即直译法、意译法和转化法,并讨论了在具体例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