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情实时评估及预后的临床预测模型构建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Prin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急诊常见急危重症之一。近年来国际上的数据显示其发病率较前下降,急危重患者的比例较前增多,病死率无明显变化。但是近年来我国尚无大规模的前瞻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更重要的是,目前不同地区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评估和诊断策略仍不统一,对于患者的高低危识别多凭临床医生的经验及有限的相关参数进行判断,治疗过程和治疗效果难以保证一致性和规范化。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早期对患者进行高低危分类和预后评估的模型,此模型可以实时监测病情变化及评估各种治疗的有效性,以动态调整治疗方案,进一步降低病死率,同时科学、量化且个体化的使用医疗资源。风险评估模型可用于早期预测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临床需求及预后。但目前已有的上消化道出血相关风险评分由于难以解决患者不同治疗阶段的不同问题,且在外部人群验证中对于结果的预测效能差异很大,所以无法得到临床广泛应用。我们的研究目的是基于上述临床需求和目前的评分现状,探索和建立一套能够早期实时快速评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高低危的预测模型,通过此模型可以早期动态指导治疗,评估治疗有效性,并根据病情变化判断预后。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真实世界研究。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收集了全国20家中心从急诊入院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流行病学与治疗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2.通过回归分析在建立队列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构建出一套实时评估病情及预后的临床风险预测模型,并将构建后的风险预测模型在验证队列的患者中验证其有效性;3.将本研究建立的临床风险预测模型在死亡的预测效能方面与目前国际上已有的评分系统进行比较。结果我们队列中共纳入了 1072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研究结果如下:1.流行病学资料调查显示:在本研究纳入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人群中,男性多于女性,大于60岁的人群占总人群的一半以上。既往存在的合并症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死亡相关。在所有的合并症中,有肝硬化及胃肠道肿瘤病史的患者再出血率和死亡率较高。有25%的患者未行内镜检查,未行内镜患者的死亡人数占所有死亡人数的50%。在病因方面,最常见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仍是消化道溃疡,其次为静脉曲张出血。既往出血次数≥4次的患者,其死亡风险升高。所有患者的全因死亡率为10.91%,其中消化道出血死亡占所有患者死亡的50%。2.本研究构建的上消化道出血评估模型(hibag)可有效预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90天死亡,评估模型中的两套风险评分在建立队列和验证队列中都取得了一致的结果(AUROCs:0.77-0.81)。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入院时的hibag-1评分结果为0-4分,5-9分,≥10分的90天死亡率分别为4.10%,15.56%和44.29%;入院48小时的hibag-2评分结果为0-4分,5-9分,≥10分的90天死亡率分别为4.88%,26.20%和 100%。3.与国际上已有的评分(pRS,RS,AIMS65,ABC)相比较,本研究的上消化道出血评估模型在患者入院时及入院后对于90天死亡的预测均优于其他现有评分(AUROCs:0.62-0.72;P<0.02)。结论本研究是目前已知的较大规模上消化道出血真实世界研究,多中心前瞻性的收集了中国上消化道出血人群的流行病学及治疗相关资料,验证了与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发现了新的预测因子,并分析了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创立了从两个时间节点(入院时,入院48小时)来动态评估病情并预测死亡的评估模型,此评估模型对于90天死亡的预测优于已知现有评分系统。通过此模型可以:1)在患者入院时早期判断高低危,及时给与相应的治疗措施;2)在入院48小时对于前期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予以动态调整,进而改善预后;3)通过两个时间节点的评估可以对患者的预后做出较为准确且完整的预测,及早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综上所述,此模型可初步实现在循证医学基础上的个体化治疗,从而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风险,实现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早期风险预测、评估和管理,为建立上消化道出血完整的诊疗体系提供基础。
其他文献
背景与目的:多种病毒可以感染睾丸,但诱导睾丸炎并严重损害睾丸功能的主要是RNA病毒,其中的机制尚不清楚。本论文集中研究病毒RNA与DNA在睾丸Sertoli和Leydig细胞中启动的天然免疫信号通路及其对睾丸功能的影响,并比较了其它几种细胞(HeLa细胞、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以及15P-1细胞)中病毒RNA与DNA诱导的天然免疫反应。材料与方法:以C57BL/6J、Toll样受体(Tlr3)基因敲除(
第一部分肺癌宿主外周免疫特征及其预后价值的研究肺癌是一种预后差且死亡率高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人们已经认识到免疫系统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对宿主免疫系统与肺癌之间复杂相互作用仍然缺乏足够的了解,限制了患者的获益。在本研究中,我们希望探究肺癌宿主的系统性免疫应答特征,研究其在肺癌发生发展进程中的潜在作用并进一步挖掘其潜在的预后价值。我们分析了来自健康志愿者和肺癌患者的共14
目的:EPHA4是受体酪氨酸激酶EPH家族中最为特别的成员之一,可以与包括A类和B类在内的几乎所有的ephrin配体相互作用,在不同的组织和细胞类型中激活不同的下游信号通路,进而发挥不同的生物学作用。EPHA4主要在胚胎和成年时期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表达,参与调控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以及多种神经疾病的发生发展。但近年的研究发现,EPHA4在外周组织中
第一部分嗅神经母细胞瘤不同分期系统及基于单中心数据优化的TNM分期的预测价值研究目的:嗅神经母细胞瘤(Esthesioneuroblastoma,ENB)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目前该病缺乏国际统一的分期标准。本研究基于我院单中心数据,对鼻腔筛窦AJCC的TNM分期进行优化,从而提出适合ENB的TNM分期,并对既往常用于ENB的分期标准进行验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978年7月至2018年12月
第一部分 结直肠癌患者粪便色氨酸代谢变化及其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背景:肠道菌群失调及粪便代谢异常参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发病,肠道菌群宏基因组功能富集提示CRC患者粪便色氨酸(Tryptophan,Trp)代谢通路异常。从外界摄入的Trp在粪便中可被细菌代谢成吲哚类物质,未被代谢的Trp可以被吸收进入人体,人体90~95%的Trp在限速酶的作用下经犬尿氨酸通路(ky
[目的]晚期食管癌一线治疗可使用紫杉醇联合铂类,但普通紫杉醇因其溶剂的致敏作用可引起患者过敏反应及中毒性器官损伤,因此本研究探索新的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奈达铂双周方案一线治疗晚期食管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奈达铂双周重复方案治疗的37例有可评估病灶的晚期食管癌患者。首要终点为患者客观缓解率(overall re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作为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可以分化脂肪细胞,成骨细胞以及神经细胞等。有研究已经证明MSCs也可以分化成肿瘤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周样细胞,在肿瘤进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MSCs主要能够通过旁分泌、外泌体或者直接分化对临床上的很多疾病具有很好的治疗效应,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骨髓移植以及肿瘤等。本文的第一部分是研究CAF
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临床肿瘤病人样本进行测序后鉴定了大量的核苷酸变异,这些变异可以被分为遗传性突变和体细胞的突变,其中一些变异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确定核苷酸突变的作用对于癌症风险评估和肿瘤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中由于缺乏有效的高通量评估方法研究核苷酸变异的功能影响,即便是在已知的肿瘤相关基因内仍然存在大量未知功能的核苷酸变异,这也制约了临床预防治疗的开展。以遗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阻肺患者的生活质量远低于健康人,疾病给患者和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跟我国慢阻肺的高患病率、死亡率和疾病负担极不相称的是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慢阻肺诊治能力不足,慢阻肺知晓率以及肺功能检查普及率的低下。加强基层能力建设,是降低慢阻肺患病率和疾病负担的重要举措。基层能力提升需要覆盖慢阻肺的筛查、诊断和规范化管理等各个环节。如何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后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的最佳分界时间,分析早期复发的临床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材料与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RFA治疗后复发的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