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和H3亚型猪流感病毒的双重荧光定量RT-PCR方法与遗传进化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ul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因其呼吸道上皮同时具有人(α-2,6)和禽(α-2,3)流感病毒受体,被认为是人和禽流感病毒间发生基因重配的重要场所。有研究表明,我国近10年来猪群中广泛流行的猪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virus,SIV)为欧亚类禽H1N1(Eurasian avian-like H1N1,EAH1N1)、2009 大流行 H1N1(Pandemic 2009 H1N1,Pdm09H1N1)以及类人 H3N2(Human-like H3N2,HLH3N2)。并且,这三种不同进化谱系的SIV持续不断地在猪群中发生着基因片段的重组,产生了众多基因型。值得注意的是,刘金华等学者报道的基因4型(Genotype4,G4)EAH1N1不仅在猪群中获得了优势流行,还具有较强的跨宿主传播潜能,对养猪业和公共卫生安全均构成了严重威胁。本研究基于目前我国猪群中主要存在H1和H3亚型SIV的现状,建立了同时检测并区分两种亚型SIV的一步法双重荧光定量RT-PCR(Real-time reverse-transcriptive PCR,RT-qPCR)方法,并将其应用于 SIV 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离鉴定,且进一步对临床分离株的遗传进化与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将为SIV的快速检测提供技术支撑,并为深入了解SIV的流行动态及致病特性提供理论参考。1.H1和H3亚型猪流感病毒一步法双重RT-qPCR方法的建立与应用本章通过比对近10年在我国流行的SIV HA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能够同时匹配EA H1N1和Pdm09 H1N1的引物探针组以及一对匹配HL H3N2的引物探针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基于TaqMan-MGB探针的一步法RT-qPCR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灵敏性,最低能够检测到5copie/μL的质粒标准品以及2.1 EID50/mL的病毒RNA。此外,通过同时使用RT-qPCR和鸡胚接种对人工感染SIV的小鼠肺脏进行检测,RT-qPCR方法与传统的病毒分离法具有97.9%(47/48)的符合率。并且,该双重RT-qPCR在进行批间和批内重复性试验时,变异系数(Coefficientofvariation,CV)均小于3%,提示其具有良好的重复性。进一步地,应用该RT-qPCR方法对2019-2020年秋冬季屠宰场来源的猪鼻拭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H1亚型SIV的阳性数总体要高于H3亚型,此结果与其他研究人员所报道的情况一致,表明该RT-qPCR方法在H1和H3亚型SIV的快速检测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2.猪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与遗传进化分析结合第一章中建立的RT-qPCR检测方法,从屠宰场所采集的598份鼻拭中成功分离出具有血凝活性的9株EAH1N1和4株HLH3N2病毒,并另从170份由猪场送检样品中分离获得1株EA H1N1病毒。接下来,基于这14株病毒的HA基因的测序结果,选取出其中的3株EAH1N1和2株HLH3N2亚型SIV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与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这5株SIV均具有Pdm09 H1N1的PB2、PB1、PA、NP 和 M 基因以及三源重组(Triple reassortant,TR)SIV 的 NS基因,即它们的内部基因组成来源均与当前中国猪群中优势流行的G4 EAH1N1相 同。此 外,值 得注 意 的 是,EA H1N1 分 离 株A/swine/Huadong/11/2020(H 1N1)[HD 11]与 人 流 感 病 毒 株A/Shandong/00204/2021(H1N1)高度同源,两者的核苷酸一致性高达99.35%~99.89%,提示这两株H1N1可能具有共同祖先或两者间存在跨宿主传播。3.5株猪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进一步对第二章中已全基因测序的5株SIV进行了抗原差异性分析与受体结合能力、体外复制能力和对小鼠致病能力的测定。结果显示,3株G4 EAH1N1分离株之间及其与基因1型(Genotype 1,G1)、基因5型(Genotype 5,G5)之间和2株HL H3N2分离株之间及其与人源H3N2病毒间均不存在明显的抗原性变化,但部分EA H1N1毒株与Pdm09 H1N1存在一定的抗原性差异;5株SIV均呈现α-2,3和α-2,6双受体结合特性,其中HD11(H1N1)分离株明显偏嗜α-2,6受体;5株SIV在MDCK细胞上均复制良好,其中HD11(H1N1)在各取样时间点均具有相对最高的病毒滴度;106.0EID50攻毒剂量下的小鼠实验中,HD11(H1N1)与A/swine/Shandong/SG03(H1N1)这2个分离株表现出明显的致病性,分别导致100%和80%的小鼠死亡率,并在5株受试SIV中具有相对最高的组织病毒载量以及细胞炎性因子水平。进而提示,G4 EAH1N1跨宿主传播的潜能对公共卫生产生的威胁不容忽视,亟需加强监测。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开展,国内各大专院校开始以多元化的招生方式接收更多的适龄群体,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但高等教育受众规模扩大和模式转变导致在校生数量激增,部分高校原有基础设施在数量和功能方面难以匹配在校师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需求。因此,近年来高校基础设施的新建和改扩建工程总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和税收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而对连年财政赤字的部分地方政
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Chicken infectious anaemia virus,CIAV)是鸡传染性贫血病的病原体。由于缺乏有效监测技术与防控措施,当前CIAV在世界各地的家禽养殖场普遍存在。CIAV感染可引起雏鸡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抑制和全身淋巴萎缩,继发感染,对全球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建立有效的CIAV检测技术,本研究在开展CIAV分离鉴定的基础上,制备了CIAV核酸定性标准样
背景: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期位于我国癌症之首,且预后较差。早期肺癌通常表现为肺部结节。目前较少研究分析肺结节的超声图像特征与肺结节性质的相关性,并且尚无预测模型纳入肺结节超声图像特征。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肺结节的支气管超声图像,寻找预测肺结节良恶性的相关特征,构建肺结节的恶性预测模型,建立基于支气管腔内超声(endobronchial ultrasonography,EBUS)图像特征的评
目的:1.调查苏北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肺癌合并COPD患者的诊断和职业现状。2.比较肺癌合并COPD组和单纯肺癌组的临床特征。3.初步探讨NSCLC合并COPD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1.选取江苏扬州苏北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16年6月1日到2020年6月30日经病理组织学诊断的原发性肺癌患者共979例临床资料,其中经肺功能检查确诊为COPD者146例;患者未行肺功能检查,但依据患
第一章分层应变技术评估乳腺癌化疗所致心脏毒性的应用研究目的和意义: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评估乳腺癌患者经蒽环类药物化疗后的左心室收缩功能损伤状况,探讨其在监测化疗药物所致心脏毒性方面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本研究于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共纳入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甲乳外科手术治疗后病理诊断为乳腺
背景: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发病率最高的过敏性疾病之一;是变应原与特异性IgE结合所导致的速发型变态反应在鼻腔黏膜的局部表现。AR症状控制不佳会导致夜间睡眠质量受损、白天疲乏,进而显著影响患者的工作或学习效率和总体生活质量。AR的发病机制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但确切的病因尚不清楚。近年来研究发现与AR发病相关的T细胞模式由传统的Th1/Th2模式转
1.研究目的:1.1.横断面研究:比较城乡区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患者依从性差异,分析影响城乡区域患者依从性差异的原因。1.2.临床试验:通过构建院外综合管理模式,探究该管理模式对农村地区PCI术后患者依存性、生活习惯改善情况,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情况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情况。2.研究方法:2.1.横断面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是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Intestinal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xPEC)的重要成员,是我国禽大肠杆菌病的重要感染病原之一。APEC与新生儿脑膜炎大肠杆菌(Neonatal meningitis Escherichia coli,NMEC)的毒力基因存在高度同源性,随
消费市场中包括书籍刊物、名贵商品、日常百货在内的所有商品都有假冒伪劣产品的可能存在,不良厂商为了谋取暴利毫无底线的损害着商家和人民的利益,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数字水印技术作为一种数字产品的产权与信息保护的方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近年来随着商品包装防伪的问题的不断迭出,数字水印防伪技术对隐秘信息有着不可见性的特性可以很好的解决关于包装防伪的难题。本文就包装防伪提出基于抗拍照打印鲁
骨保护素(OPG)是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超家族成员,它作为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诱饵受体,可以通过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竞争性结合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从而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及活性。研究发现OPG可诱导体外成熟破骨细胞发生凋亡,凋亡可作为其抑制成熟破骨细胞活性的途径之一,由此发挥保护骨组织的作用。细胞焦亡是不同于细胞凋亡的一种新型细胞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