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正交叠层式磁集成耦合机构的无线充电技术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qiao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动车无线充电技术解决了传导式充电技术存在的接口磨损与老化、易受环境影响以及漏电与触电隐患等问题,具备安全可靠、供电灵活以及环境适应性强特点。受限于电动车动力电池组的容量与成本,采用大功率无线充电方式缩短充电时间解决了里程焦虑问题并且提高了用户体验度。然而,由于功率器件容量和成本的限制,传统的单传能通道无线充电系统难以满足大功率能量传输需求。虽然采用多组磁耦合机构串联或并联构成多传能通道降低了器件的电压应力和电流应力,但是此方式存在空间利用率较低、线圈之间交叉耦合影响系统性能、多传能通道中补偿拓扑频率稳定性较差以及系统级电路拓扑与控制方法研究较为薄弱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研究了多传能通道无线充电系统中涉及的若干关键技术,从而实现高灵活性且可靠性的大功率无线能量传输。从传输通道角度出发,研究集成多传能通道的高性能磁耦合机构;从频率稳定性角度出发,研究用于多传能通道中补偿拓扑稳频控制的动态调谐方法;从系统设计角度出发,研究多传能通道无线充电系统电路拓扑与控制方法。
  针对传统磁耦合机构提升输出功率时存在的问题,在特定发射端和接收端的尺寸约束下,提出具备多传能通道的正交叠层式磁集成耦合机构。分析影响磁耦合机构传输功率的关键因素,采用磁集成技术与正交解耦法构造磁集成交叠线圈,通过磁路理论与互感模型分析其工作机理与结构特性。采用不同构型的磁集成交叠线圈构造多种类型正交叠层式磁集成耦合机构,并且分析其耦合性能和电气特性。同时,提出基于互感辨识与机械辅助定位的自动化位置对准方法,为提升抗偏移性能提供一种可行方案。仿真和实验结果均表明正交叠层式磁集成耦合机构提升了系统输出功率并且降低器件的电压应力和电流应力。
  由于参数漂移和配谐误差的存在,补偿拓扑失谐状态导致多传能通道的工作特性不一致、系统效率和输出功率降低以及系统工作异常问题。因此,提出基于软开关可控电容的动态调谐方法,实现多传能通道中补偿拓扑稳频控制。分析LCC-S补偿拓扑的稳频控制必要性以及现有调谐方法存在的问题。从电路拓扑角度出发,提出基于对称结构的软开关可控电容,分析其工作机理以及等效电容值调节方法。从控制方法角度出发,提出基于零相位差搜索的动态调谐方法,以零相位差作为频率稳定性判据,并且采用变步长扰动观测法搜零相位差实现调谐状态判定。仿真和实验结果均表明所提方法解决了补偿拓扑中参数波动导致的系统性能降低问题,并且具备无源元件用量较少以及控制方法较为简单的特点。
  以正交叠层式磁集成耦合机构中多传能通道作为能量传输载体,采用基于软开关可控电容的动态调谐方法实现多传能通道中补偿拓扑稳频控制,据此提出了面向输入串联输出串联(Input Series and Output Series,ISOS)的多传能通道无线充电系统电路拓扑与控制方法,解决了单传能通道无线充电系统中器件电压应力较大、故障容错性较差、功率扩展性较弱以及充电电流/电压波动与非最优效率运行问题。针对现有可控整流电路输入阻抗中虚部降低系统效率和输出功率问题,提出同相控制型可控整流电路实现阻性输入阻抗以及接收端结构简化,并且分析其工作机理。为满足动力电池组的实际充电需求,提出恒流和恒压充电以及系统效率提升用协同充电控制方法。分析系统故障容错方法,实现故障状态下系统降额运行。从功率损耗与谐振电流配比角度出发,研究用于器件选型和散热设计的降损方法。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了ISOS无线充电系统实现了面向多传能通道的恒压和恒流充电,提高了系统效率和容错性能。
  为拓展无线充电系统的多场合适用性,以无控制级双边通信且简化接收端结构为切入点,提出基于原边反馈控制的无线充电系统,从而改善复杂电磁环境中恒流和恒压充电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基于原边电气参数建立充电电流,电压和互感值的辨识模型,并且采用原边控制器实现基于参数辨识的恒流和恒压充电。采用正交变换法得到与充电电流和电压辨识值相关的互感值以及相位角的正弦和余弦值。采用递归最小二乘滤波器降低采样误差和测量干扰对参数辨识值精度的影响。搭建实验平台验证了所提方法降低了系统对无线通信的依赖程度,简化了接收端结构。
其他文献
精密测量一直是科学研究前沿,磁场测量作为精密测量的分支,在生物医学、磁异常检测、惯性导航、太空探索、基础物理研究等诸多领域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相比于其它类型的磁力仪,原子磁力仪在许多方面优势明显,其能够实现极高的灵敏度,同时又不需要严苛的工作条件,这使得原子磁力仪的应用前景更为广泛。鉴于原子磁力仪在诸多领域的重大应用价值,以及国内与国外存在的明显差距,开展原子磁力仪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原子磁
学位
光刻技术是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关键技术,也是所有微纳器件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工艺。光刻机是芯片光刻过程中的核心设备,其中工件台又是光刻机的重要运动部件,工件台要实现长行程、高加速度、高定位精度的平面运动。磁悬浮永磁同步平面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Planar Motor,PMSPM)不仅具有良好的运动性能,同时其磁浮的支撑方式相比气浮支撑能够直接工作在真空的
锂/钠离子电池是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的关键部分,而且它们能为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和风能)的能量存储提供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为了设计和开发用于锂/钠离子电池的新阳极材料,实验人员进行着大量的合成-结构-性质方面的实验。但这种方法耗时劳力,并且效率不高。第一性原理计算可以精确预测材料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从而可以加快阳极材料设计的效率。本论文通过第一性原理研究了基于二维材料蓝磷烯构建的异质结作为锂/钠离子电
学位
超级电容器和镍-金属氢化物电池(简称镍氢电池)是两种重要的电化学储能器件,在社会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超级电容器具有功率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等优点,但是能量密度偏低,生产成本较高。镍氢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可大电流充放电、耐过充电和过放电、安全环保等优点。但是,镍氢电池能量密度多年来并没有实质性的提升。另外,目前商用超级电容器和镍氢电池柔性较差,很难应用于柔性领域。因此,研发低成本、高性能、柔性
学位
硫化锂具有比容量高、锂含量高和可与非金属负极匹配等优点,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锂电池正极材料之一。但硫化锂存在导电性低和中间产物易溶解等问题,降低了正极的比容量和循环性能,限制了硫化锂正极的实际应用。本论文通过对硫化锂正极的结构设计、可控制备和储锂机制研究,获得了高性能硫化锂-石墨烯自支撑正极,为硫化锂正极选材和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依据固液扩散理论并结合石墨烯对多硫化锂吸附能变化规律,设计了
学位
碳及其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理论储氢量,在能源领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碳材料与氢的结合能力较差,以致现有碳基复合材料的储氢性能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因而开发高储氢性能的碳基复合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通过对碳基复合材料的理论设计、制备和改性一体化研究,获得了具有较高电化学储氢性能的Co9S8/碳基复合材料,为碳基储氢材料选材和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  根据金属对氢吸附能变化规律和氢溢流理论设计
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难题。有效利用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废热及提高传统发电厂的发电效率是解决这两大难题的有效途径。新型微间隙热离子能量转换器(TEC)可以直接利用低质废热实现热电转换,而且可以与常规火电站耦合,提高发电厂的整体效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实际服役过程中,热离子能量转换器的发射极处于燃烧气氛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氧化,进而分层、剥落,影响系统的稳定性能。如果采用Si C高温抗
学位
现如今移动电子产品的功能日趋复杂,功耗也极剧地增大,迫切需求能够持续稳定输出较大功率的可移动电源。在这种应用背景下,微型直接甲醇燃料电池(Micro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μDMFC)由于不需充电、输出功率与能量转化效率高、不受环境影响以及燃料易于获取与储存等优势,被认为是时下最具有竞争力与发展前景的新能源之一。μDMFC不能以单体的形式直接使用,在实际应用时必须组成
锡钴合金镀层在装饰性代铬层、枪色镀层、连接器以及滑动轴承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是一种非常具有前景的合金镀层。虽然在强酸性氟化物体系、弱酸性葡萄糖酸盐体系和碱性焦磷酸盐体系镀液中已经实现了锡钴合金电沉积,但目前尚无同时满足性能与未来绿色环保发展需求的镀液。本文从绿色环保和满足镀层性能的角度出发,对强酸性和弱酸性锡钴合金镀液进行了研究,并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金属离子的沉积行为与沉积机理。  使用Gau
学位
铁电材料由于其出色的电学、机电等性质在超声传感器、应力传感器以及铁电存储设备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应用前景。为了提高铁电材料的特定性能,各种缺陷被引入了铁电材料中。其中,通过引入和原晶格离子价态不同的缺陷离子可以使得铁电材料性能发生很大改变,使得材料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引入比原晶格离子价态低的杂质的掺杂称为受主掺杂,又叫硬(性)掺杂。硬掺杂铁电材料相比未掺杂铁电材料一般有着更大的矫顽场,机械品质因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