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0年中原经济区陆地生态系统逐年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储量评估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y705664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社会公众和科学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也是影响人类生存和生活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气候变暖直接影响着人工生态系统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碳平衡是地球升温的决定性因素,众多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文献已经把碳平衡列为研究重点。陆地生态系统是碳平衡的重要一环,其碳储量变化与全球碳循环密切相关。然而,陆地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不可持续的人类活动时刻冲击着陆地上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覆盖类型,进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中原经济区由地方战略层面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过程,也是由“三化”协调对接“四化”同步的过程。新时期,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决定着中原经济区必须沿着农业与粮食、环境与生态协调发展的道路往前推进。该战略自提出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梯形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逐步推进,中原经济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覆盖面积发生着明显的转换,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进一步加剧了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  本文以LUCC和MODIS数据为数据源,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时间判定和空间判定制备出研究区2000-2010年的逐年土地利用数据。在该系列数据和区域碳储量评估模型和方法的基础上,本文选择InVEST模型对中原经济区逐年碳储量进行研究和分析。首先对来自两套不同源的三期LUCC数据和八期MODIS数据进行投影坐标系统、空间分辨率和分类标准的统一,然后分别预设30km*30km的分析窗口和500m*500m的次分析窗口,并在分析窗口内对时间变化速率和空间变化定位进行逐一判定,从而得到逐年的 LUCC数据;基于文献资料收集陆地生态系统地上部分碳库、地下部分碳库、死亡有机质碳库和土壤碳库的碳密度值,并根据相应的原则选取恰当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最后在ArcGIS平台上加载InVEST模型中的碳储存模块对中原经济区陆地生态系统2000-2010年逐年的碳储量进行估算,并从时间过程和空间格局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和深入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以LUCC数据为基础数据、MODIS数据为参考数据获得的逐年土地利用数据的精度检验值介于0.05km2和9.35km2之间,精度较高,可用于区域碳储量评估和其他相关研究;横向上来讲,研究区内陆地生态系统碳储存能力最强的是湿地/水体,碳储量最大的则是农田;纵向上而言,四大碳库碳密度和碳储量最大的都是土壤碳库,这跟土壤本身富含有机质有关;总体上来看,区域内碳储量逐年递增,且2005-2010年增加速率远远大于2000-2005年,并呈现出西高东低、由北到南呈半环形的空间分布格局。
其他文献
目前,以PDA为代表的移动设备日益普及,将PDA应用于工程测量,实现测量内外业一体化、数据采集及处理的实时、自动化,将是工程测量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而实现PDA与测量仪器的通信
电离层延迟误差是GNSS系统的主要误差源之一,电离层延迟会引起GNSS载波信号超前,引起码伪距观测信号滞后,电离层延迟造成的测量误差可以达到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尤其对于单频G
受损土地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工矿企业的迅猛发展,受损土地的数量与日俱增,其大量存在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工矿地区环境、社会的持续发展。研究了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长期的矿产资源开采活动给该地区土地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毁,严重制约了该区域的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采用科学有效的措施对资源型地区的受损土地进行治理,恢复其生产能力和一定的生态功能,是缓解资源
尾矿坝的安全稳定在矿山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传统的坝体形变监测方法由于其技术落后、对环境要求严格、监测成本高以及自动化程度差等问题难以满足当
暗紫贝母是一种常用中药,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为百合科贝母属植物。暗紫贝母有明显的镇咳、祛痰、平喘等功效,对呼吸道疾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因此深入研究暗紫贝母的功
目前,沉降时间序列的预测方法有很多,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理论方法,出于影响沉降的因素很多,土的物理性质和工程特性十分复杂,该类方法在预测上很难做到及时快速;一类是以实测资料
青藏高原内部分布了大量近南北走向的断层,对于这些正断层的研究和认识,存在较大差异。利用传统大地测量数据以及空间大地测量数据等反演断层的动态参数,对认识断层滑动的动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由二维向三维的发展,三维空间信息可视化已成为GIS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城市作为信息存在与传播的主体,也就成了3DGIS研究与表达的一个重要对象,尤其是结合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脂肪酶,以下简称B. cepacia脂肪酶,是制备生物柴油的理想催化剂之一。但因游离态酶工程稳定性差,催化活性易受影响,不能回收利用而限制其广泛应用,脂肪酶固定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以离子交换树脂为载体对B. cepacia脂肪酶的固定化工艺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生物柴油制备中进行了初步应用和性能检验。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