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加工辣椒上蚜虫、棉铃虫发生规律调查及其防治药剂筛选

来源 :石河子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Truth_T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系统调查北疆地区辣椒蚜虫、棉铃虫的发生规律,明确辣椒蚜虫种类,同时筛选出对新疆辣椒蚜虫、棉铃虫有较好防治效果的农药种类,为北疆地区辣椒主要虫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利用形态学鉴定与DNA条形码技术相结合,快速确定辣椒蚜虫种类,并定点调查石河子地区辣椒田蚜虫(棉蚜、桃蚜)、棉铃虫种群发生动态,在室内采用浸叶法确定各药剂对辣椒蚜虫、棉铃虫的毒力,将各杀虫剂采用田间喷雾法或室内浸叶法试验测定其对辣椒蚜虫、棉铃虫的防治效果。结果:利用DNA条形码技术获得了10份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的638bp序列,同时利用形态鉴定和DNA条形码鉴定确定其中共包括2种蚜虫,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两种蚜虫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明显,棉蚜虫口数量显著高于桃蚜。5月31日至8月23日是辣椒蚜虫(棉蚜、桃蚜)种群发生与危害期,6月24日至7月15日是种群盛发期。7种供试药剂中,烟碱·苦参碱毒力最高,LC50值为1 mg/L,吡蚜酮毒力相对最低,LC50值为318 mg/L。各药剂毒力从大到小依次为烟碱·苦参碱>阿维菌素>苦参碱>鱼藤酮>藜芦碱>啶虫脒>吡蚜酮。田间药效试验中,药后7天,5%啶虫脒EC 2000倍液、0.3%苦参碱AS 4000倍液、25%吡蚜酮SC 2000倍液防效分别达到90.9%、90.4%、97.0%,防治效果良好,均显著高于其它4种药剂,5%啶虫脒EC2000倍液与0.3%苦参碱AS 4000倍液防效差异不显著。本研究表明辣椒棉铃虫幼虫种群发生与危害期为7月10日至9月8日,种群盛发期为7月19日至29日,7月份的月均温最高,且月降水量在持续下降,高温干旱有利于棉铃虫的发生。几种供试药剂的毒力差异明显,其中毒死蜱的毒力最高,其对棉铃虫的LC50为22 mg/L,苦参碱、乙基多杀菌素次之,藜芦碱的毒力最低,LC50为15845 mg/L,7种供试药剂的毒力大小从高到低分别为毒死蜱>苦参碱>乙基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噻虫啉>藜芦碱。室内药效试验中,药后第48小时,60g/L乙基多杀菌素SC 4000倍液、480g/L毒死蜱EC 3200倍液、0.3%苦参碱AS 2000倍液防效分别达到93.3%、89.5%、75.2%,防治效果良好,均显著高于其它4种药剂,药后第72小时,2%噻虫啉微囊SC和0.5%藜芦碱SL防治效果较差,其余药剂防治均较好。结论:所获10份蚜虫样本经形态学及分子学鉴定,共涉及2属2种,其中属为蚜属和瘤蚜属,种为棉蚜和桃蚜。0.3%苦参碱AS 4000倍液或5%啶虫脒EC 2000倍液或25%吡蚜酮SC 2000倍液,适用于新疆辣椒蚜虫的防治(建议在蚜虫发生初期喷施,重点喷施辣椒中下部)。60g/L乙基多杀菌素SC 4000倍液、480g/L毒死蜱EC 3200倍液、0.3%苦参碱AS 2000倍液适用于新疆辣椒棉铃虫的防治。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农村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逐渐得到重视。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观念等因素制约,农村失独家庭存在着制度体系缺乏、经济压力大、生活照料困难、精神慰藉缺失等问题。
听课评课是基本教学活动之一。本文从评课活动中常见的问题入手,从实事求是、讲究方法、兼顾整体等方面分析了评课要遵循的主要原则;从教师素质、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步骤、教
目的探讨老年综合评估(CGA)对老年疾病预后的影响,以明确利用老年综合评估工具对老年患者实施长期干预管理的有效性和应用前景。方法选取住院老年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
期刊
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许多教师往往把练习课与复习课混淆在一起,没有充分发挥"整理"应有的价值,以大量的机械练习作为复习的主要学习形式,忽略学生已有知识的
重复诉求作为95598工单中的一类典型问题,处理难度大且易造成不良影响,面对新形势的挑战,要求我们以95598工单为依托,深刻分析重复诉求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从
<正>能力和基础并重是高考命题的一个基本方向。与2006年相比,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地理试题突出了对地理主干知识、基本技能和特色思维品质的考查,难度稳中有降,又展现了
<正>心肺复苏(CPR)是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2010年欧洲复苏委员会发布的新版心肺复苏(CPR)指南中指出,快而深的胸部按压、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和低体温治疗是其强力推
化疗是治疗妇科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目前临床所应用的化疗药物存在较严重的毒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近年研究发现维生素D(VD)和维生素D受体(VDR)除了已熟知的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