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与细菌—土壤活性颗粒微界面互作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ke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活性和生物有效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各种有机胶体、无机矿物以及有机无机复合体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络合、氧化还原等。因此,重金属与土壤中各种固相组分的相互作用一直是土壤学和环境化学等众多领域科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本文以自然界中常见的细菌、细菌胞外聚合物及粘土矿物为材料、以宏观吸附实验为基础,结合现代仪器分析手段如等温滴定微量热技术(ITC)、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技术等系统研究了重金属铜和镉在细菌、胞外聚合物(EPS)、矿物等单一组分和细菌-矿物、胞外聚合物-矿物等二元复合体表面的结合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阐明了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 439)、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等自然界几种常见细菌的细胞壁表面官能团对Cu(Ⅱ)和Cd(Ⅱ)吸附的贡献。三种细菌对Cu(Ⅱ)和Cd(Ⅱ)吸附能力的大小顺序为:钝顶螺旋藻>苏云金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细菌表面羧基酯化后,蓝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对Cu(Ⅱ)和Cd(Ⅱ)吸附能力分别下降45.6%~55.5%、72.3%~75.3%和8.2%~22.3%,表明羧基在蓝细菌和苏云金芽孢杆菌吸附Cu(Ⅱ)和Cd(Ⅱ)的过程中的贡献远大于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贡献。电位滴定分析进一步证实,Cu(Ⅱ)和Cd(Ⅱ)主要和苏云金芽孢杆菌表面的羧基结合,而大肠杆菌表面的磷酰基团是其吸附金属离子的主要位点。NH4NO3和EDTA对蓝细菌表面吸附态铜的解吸率分别为53.7%和72.7%,吸附态镉的解吸率分别为58.0%和80.7%,这表明离子交换和表面络合是钝顶螺旋藻吸附铜和镉的主要机理。XAFS分析结果阐明羧酸铜的双五元螯合环结构是Cu(Ⅱ)在蓝细菌表面的主要形态。2.首次联用ITC和XAFS技术、结合等温吸附和动力学模型拟合,阐明了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表面游离态EPS对Cu(Ⅱ)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EPS对Cu(Ⅱ)的吸附是个快速过程,在开始10 min内,吸附量可以达到最大吸附量的95%以上,60 min内吸附达到平衡。离子强度的增加显著降低Cu(Ⅱ)在EPS表面的吸附量和吸附速率,准二级动力学方程、Elovich方程和颗粒内扩散方程均能较好拟合不同离子强度下EPS对Cu(Ⅱ)的吸附,拟合结果显示,化学吸附及吸附初期的内部扩散作用对EPS吸附铜有着重要的影响。铜在枯草芽胞杆菌和EPS表面的配位形态非常类似,主要与羧基结合形成内圈络合物。铜在枯草芽胞杆菌表面形成单五元螯合环和双五元螯合环两种结构,而在EPS表面则以单五元螯合环为主。EPS中的高亲和力位点与铜的吸附热比低亲和力位点的更大,是五元螯合铜环形成的主要部位。3.查明了细胞表面固定态EPS对细菌吸附铜和镉的影响机制。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表面官能团总的浓度分别为2.89×10-3和1.85×10-3molg-1。去除EPS后,两种细菌表面官能团的数量分别减少62.3%和38.9%。去除EPS后的枯草芽胞杆菌对Cu(Ⅱ)和Cd(Ⅱ)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下降37.8%和51.4%;去除EPS后的恶臭假单胞菌体对Cu(Ⅱ)和Cd(Ⅱ)的吸附量分别下降25.4%和9.7%,表明EPS的去除显著降低细菌表面吸附位点的数量及吸附重金属的能力,EPS对枯草芽胞杆菌吸附重金属的影响更大。去除EPS前后的枯草芽胞杆菌、恶臭假单胞菌对质子的吸附行为,都可以用三位点非静电络合模型进行拟合,且羧基、磷酸基及羟基是细菌表面的三种主要官能团。去除EPS前后的细菌细胞壁的组成和化学特性没有发生改变,铜和镉主要与细菌表面的羧基、磷酸基团配位。去除EPS前后菌体对质子和金属离子吸附行为的相似性暗示,金属离子在细菌和生物膜上的吸附行为可以用相同的模型进行描述。4.揭示了细菌和矿物的相互作用对细菌-矿物复合体表面吸附位点及重金属吸附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细菌、矿物等单一组分对Cu(Ⅱ)的吸附能力大小顺序为:苏云金芽孢杆菌(28.15 mgg-1)>恶臭假单胞菌(20.70 mg g-1)>蒙脱石(14.30mg g-1)>高岭石(9.43 mg g-1)>针铁矿(3.78 mg g-1)。苏云金芽孢杆菌,恶臭假单胞菌与蒙脱石形成复合体后,其表面位点浓度升高1.94%-6.20%,吸附能力增加16.4%-30.6%;而与针铁矿形成复合体后,其表面位点浓度和吸附能力分别减少6.26%和19.6%。这表明细菌与矿物的相互作用机制决定细菌-矿物复合体的表面活性位点浓度。蒙脱石-细菌间松散结合的相互作用能增加复合体表面的吸附位点,而针铁矿-细菌间紧密结合的相互作用则掩蔽一些反应位点。苏云金芽孢杆菌(革兰氏阳性)对细菌-矿物复合体吸附行为的影响程度远大于对恶臭假单胞菌(革兰氏阴性)的影响。Cu(Ⅱ)在细菌及细菌-矿物复合体表面的吸附是吸热过程,而在矿物表面的吸附为放热反应。首次获得了金属离子在细菌-矿物复合体表面吸附的热力学参数,Cu(Ⅱ)在复合体表面吸附的焓变和熵变分别为-0.78-6.14kJ mol和32.96-58.89 J mol-1 K-1,意味着Cu(Ⅱ)主要与细菌-矿物复合体表面的羧基和磷酸基形成内圈络合物。5.首次探讨了EPS-矿物复合体对铜的吸附行为。EPS与蒙脱石混合后,表面位点浓度增加5.2%,吸附Cu(Ⅱ)的能力提高13.9%;与之相反,EPS-针铁矿复合体的表面位点浓度降低8.5%,铜吸附量下降19.1%。说明EPS与蒙脱石形成复合体的过程可能创造出了一些新的重金属吸附位点,而与针铁矿复合过程中则掩蔽了一些反应位点。ITC分析结果表明,Cu(Ⅱ)在EPS及EPS-矿物复合体表面吸附的焓变(△H)为19.34-24.11 kJ mol-1,熵变为99.53-121.98 J mol-1K-1。EPS表面位点与Cu(Ⅱ)的结合热是复合体吸附Cu(Ⅱ)过程中热量的主要来源。说明Cu(Ⅱ)在EPS-矿物复合体表面主要与羧基和磷酸基团配位形成内圈络合物。6.获得了EPS与针铁矿的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针铁矿对EPS中各组分的吸附量大小顺序为:EPS-C (27.57 mgg-1)> EPS-N (10.27 mgg-1)>EPS-P (6.32 mg g-1)。EPS各组分与针铁矿吸附的亲和力及分配系数的大小顺序则为:EPS-P>EPS-N>EPS-C,表明EPS中的含P组分与针铁矿的结合最牢固,且被优先吸附。FTIR结果显示,EPS与针铁矿吸附后,>P=O双键振动吸收峰消失,新增了P-O-Fe的伸缩振动特征吸收峰,说明EPS中的磷酸基团与针铁矿表面羟基配位形成内圈络合物,而且这些磷酸基团主要来自EPS蛋白质和核酸中的磷酰基。XAFS结果表明,低pH时(pH 3),磷酸基团仅有一个去质子化的含氧阴离子直接与针铁矿表面的FeOH1/2-基团结合形成单齿络合物;高pH时(pH 9),磷酸盐基团中有2个含氧阴离子与针铁矿表面的2个FeOH1/2-基团结合形成双齿络合物。体系pH由低到高时(3-9),吸附产物构型由单基配位向双基配位过渡。体系pH通过影响溶液中EPS-P中磷酸根质子解离和缔合,是导致吸附产物构型变化的重要原因。
其他文献
文章以高碑店静叶栅生产试制为背景,详细介绍了300MW联合循环机组全装配反动式静叶栅的结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静叶栅进行了工艺性分析。同时,该文阐述了静叶栅在装配加工中
<正>近日,"二代身份证"被指具有先天缺陷而引起热议。对此,相关部门是如何回应的?身份证背后又有哪些秘密?本文将为您解读。为什么之前不录指纹?目前,全国已经有16000多个派
本文根据广清连接线的声环境监测与评价结果,总结了几种不同的降噪措施,特别是针对广清连接线的声屏障降噪措施进行了分析。
本文通过对梓潼县失独家庭现状的调查,探讨、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建立健全失独家庭社会救助长效机制,完善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降低独生子女死亡发生率机制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以及人们对医疗保健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CT、MR、DR等数字化医疗设备在临床医学诊断中被广泛的采用,进而导致海量医学数据的
近年来,亚洲女性的跨国移动备受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女性以婚姻或劳务输出移居到其他国家,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越南女性通过与外国人结婚的方式移居至中国台湾、中国大陆
文章在对某型工业汽轮机轴承箱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轴承箱的工艺流程、制造难点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进一步对轴承箱中的关键加工环节的关键加工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
<正>中医的基础理论并不是很深奥,人体的肝、心、脾、肺、肾与身体的外在器官都有联系。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所以治疗眼疾要从肝入手。如
期刊
针对某型号发动机活塞断裂事故,用有限元法研究了活塞结构对活塞机械强度的影响,并进行了相关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活塞销座圆角能够降低活塞边缘10%~20%的峰值应力;活塞销外径
屋顶农业和绿化(简称"屋顶农业"),是对被称为"建筑第五立面"的屋顶及其它墙面种植农作物和花草的植绿形式,是对建筑物表体阳光资源的经济利用。由于政府重视、技术成熟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