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东保德矿地应力特征及其对底板采动破坏控制机理研究

来源 :安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p16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神东矿区开采范围不断扩大、开采深度逐步增加,出现了许多有别于浅部开采特点的现象和问题,使得矿压监测与管理、水害、瓦斯等面临新的挑战,给矿井灾害预测与防控提出了新的课题。针对我国西部矿区地质环境特点,在结合神东矿区煤层赋存条件、开采特征等基础上,加强矿区地应力特征及其对煤层底板采动破坏控制机理等相关研究,对我国西部煤炭资源的安全高效开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神东矿区保德煤矿为研究对象,应用构造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材料力学、采矿学等多学科理论,利用野外调查、室内试验、数理统计对保德矿地应力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并综合采用理论分析、物理模拟、数值模拟、现场探测等研究方法揭示其对采动底板破坏控制机理,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系统分析了保德地区古构造应力场特征:印支期构造应力场以近SN方向为主,且印支期构造在研究区表现较弱;燕山期构造应力场以NW-SE向为主要挤压方向;喜山期构造应力场方向发生较大转换,挤压方向转变为NE-SW向。矿区在不同地质时期的构造体系特征为现今地质构造格局奠定了变形基础,同时对矿区基底构造发育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2)基于岩石Kaiser效应利用声发射技术对保德矿进行地应力测试,分析了地应力特征及分布规律:(1)垂直主应力σv为11.77~13.38 MPa,最大水平应力σH为16.45~19.34 MPa,最小水平应力σh为9.66~12.08 MPa;(2)随着埋深不断增加,σv呈线性增加,σH和σh总体上均呈增大的趋势,但离散性较明显;在不同埋深梯度范围内K1、K2、K3、K4的变化关系更加复杂,K1呈线性递减,K2整体呈线性递增并逐步变为线性递减,K3整体由线性递减并逐步变为线性递增,K4呈明显递增趋势。(3)基于不同埋深梯度地应力变化特征,可将500 m标高作为保德矿深浅部划分界限。(4)结合其他矿区地应力资料,对比分析了神东矿区以及我国东部安徽省淮南矿区、潘谢矿区、山东省兖州矿区地应力分布规律的差异性。(3)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法对矿区初始地应力场进行反演:(1)反演结果较好,准确率最高可达99.77%。(2)井田范围内XX、YY、ZZ方向上应力的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3)地应力在地表浅部受到河流、高程等因素的影响较大,随着埋深的增大,地形地貌对各方向应力的控制效应逐步减弱。(4)构建了考虑地应力场及其对底板采动破坏影响的物理模型和数值模型,系统分析了采动底板位移、应力和塑性破坏特征:(1)底板裂隙随工作面推进而不断发育,破坏深度不断增大,裂隙最深可达到7 cm,宽度为10 cm,与水平方向成30°~70°夹角;(2)煤层顶板周期来压步距为10~15 cm,底板每隔20~22 cm发生一次较大的破裂,底板周期性变形破坏与顶板周期性来压一致。(3)应力监测结果显示,各监测点应力变化特征一致,煤层前方底板受力状态先受压,底板最大压应力可达1.5 MPa,当回采形成采空区时底板处于卸压状态,应力得到释放,应力压缩转化为卸载转态。(4)数值分析结果显示,在水平方向构造应力场作用下,随着工作面的开挖,顶底板应力、塑性区破坏及围岩垂向位移不断变化调整,工作面前方最大应力为25.55 MPa,底板最大破坏深度稳定为30 m。(5)构建了煤层底板采动破坏力学模型,分析了半无限平面体受支承压力作用下的应力特征,求解了煤层底板采动岩体应力解析解,并结合Matlab进行计算和制图,揭示了底板岩体水平应力、垂直应力以及剪切应力、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的分布规律。(6)构建了地应力作用下的采动底板破坏数值计算模型,探讨了三种不同侧压系数(λ=0.5、λ=1.0、λ=1.5)条件下底板岩层的应力分布、变形破坏特征及其演化规律:(1)侧压系数对顶底板岩层采动应力分布存在较大影响,直接影响底板岩层的稳定性。(2)随着侧压系数的增加,工作面顶底板围岩塑性区范围逐步增大,且底板扩大范围要明显大于顶板。(3)底板垂直位移高度随着侧压系数的增大呈现递增趋势,使得底板易于形成鼓起而产生破坏,而顶板岩层垂直位移则不断减少,易于形成结构平衡而保持稳定。(7)对保德煤矿81307工作面巷道和工作面底板进行综合探测表明:(1)巷道底板探地雷达在剖面上共发现5处异常,裂隙带发育深度普遍在10~20 m范围;(2)应力场—裂隙场—渗流场三场监测表明,工作面超前采动应力影响范围为80~120 m,影响深度约25 m,底板采动破坏深度约为20~25 m,采动破坏裂隙形成过程基本与采动应力演化规律一致;(3)井—孔联合微震监测获得的底板破坏深度30 m。(4)基于地质雷达技术、多场耦合监测技术探测结果与数值计算以及微震监测结果基本一致,底板破坏深度在30 m以浅。图[112]表[23]参[213]
其他文献
我国煤层赋存条件极其复杂,瓦斯事故一直是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灾害之一。诸多煤与瓦斯突出实例表明,低频机械振动是诱导突出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探究低频机械振动作用下煤粒孔隙结构演化和瓦斯解吸扩散的特性。本文利用自主研发的机械振动条件下恒温瓦斯吸附解吸实验平台,首先对低频机械振动作用前后颗粒煤的孔隙结构进行精细化定量表征,获得了低频机械振动作用下煤粒孔隙结构的演化特征,并结合断裂力学相关理论分析了其演
学位
氟环唑是一种三唑类杀菌剂,市场前景良好。本文以双氧水和马来酸酐为氧化剂氧化1-[3-(2-氯苯基)-2-(4-氟苯基)烯丙基]-1-氢-1,2,4-三氮唑(简称三唑烯)合成氟环唑的环氧化反应为目标,采用热力学、动力学和原位光谱测试研究手段,系统研究了三唑烯环氧化反应历程和反应过程安全性以及两者的对应关系;制备高活性氟环唑晶体,其杀菌生物活性优于市售原药,并对高活性晶体进行热稳定性和分解动力学研究,
学位
本文设计和制备一种含6%Re和5%Ru的第5代单晶镍基高温合金,通过拉伸性能测试、蠕变性能测试、组织形貌观察、位错的衍衬分析、电子探针和原子探针元素分析研究了热处理对合金的元素偏析、γ’相尺寸及蠕变性能的影响;研究了合金在不同温度的拉伸行为及变形机制;研究了不同温度/应力下的蠕变行为及变形和损伤机制;研究了高温蠕变对元素在γ/γ’两相浓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合金在铸态下枝晶干和枝晶间存在明显的
学位
Cu2Se材料因“声子液体-电子晶体”(PLEC)的特殊结构,具有优异的热电性能。本课题利用粉末烧结的Cu-Se化合物靶材,通过磁控溅射技术沉积Cu2Se热电薄膜。重点讨论了Cu含量、掺杂Ag、薄膜厚度以及纳米多层膜调制周期对Cu2Se薄膜的热电性能及载流子传输过程的影响。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使用不同[Cu]/[Se]原子比的Cu-Se化合物靶材可以制备具有不同Cu含量的p型Cu-Se薄膜。随
学位
双相不锈钢因同时具备铁素体、奥氏体两种相组织而得名“双相”,从1927年产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其相比于铁素体不锈钢和奥氏体不锈钢除了具有塑韧性好、导热系数高、屈服强度高、无室温脆性的优点之外还具有很强的耐腐蚀能力,因而广泛在石油、化工、能源、船舶等领域应用。中国虽然是世界上焊接材料消耗量最大的国家,但不是焊材生产强国,不锈钢、耐热钢、低温钢以及高强度钢等特殊合金焊接材料主要还从国外发达国家
学位
人工地层冻结法的设计施工技术在应用中不断提升,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展。而随着冻结法广泛的使用,冻结法所面临的施工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在存在渗流的地层中进行冻结施工时,冻结温度场上下游发展会存在差异。同时,当地层中存在较多盐分时,温度场的分布和冻结帷幕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而滨海盐渍渗透地层中,同时存在着渗流与盐分两种不利因素,因此冻结效果难以预测,对滨海盐渍地层冻结温度场时空演化规律的研究亟需展开。基于此
学位
人工地层冻结法是富含水深厚冲积层立井施工的首选工法。如何安全穿越深厚冲积层,尤其是深部黏土层是其中的关键。然而,在两淮地区立井井筒施工中在钙质黏土层与其他土层交界面上频繁发生断管事故。现场调研发现:钙质黏土层冻结滞后,强度低,立井掘进至此处时由于径向卸载,钙质黏土层流变变形大而在交界面上产生强大互错力而断管。针对钙质黏土层“难”冻结和“低”强度特性,有必要对其进行冻结和强度特性进行深入研究。为此,
学位
为深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创建生态文明社会,套管式地埋管换热器作为一种高效的地热能利用装置,在我国得到了大力推广。近几年工程应用结果表明,部分地埋管群的总体换热效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无法长期满足空调系统的能源需求。建立准确的地埋管群长期换热模型并预测其传热特性及地层温度场演化规律,并将复杂的水文条件包含到预测模型中,是保证地埋管群长期换热效率的前提。为此,论文开展分层和渗流条件下套管式地
学位
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煤炭主要生产环节均产生粉尘,大型机械化采煤工艺迅速发展导致绝对产尘量成倍增加,煤矿粉尘仍将长期危害安全生产和矿工健康。综采工作面是主要产尘源之一,机械作业产生的呼吸性粉尘对矿工健康危害极大,亟需开展煤矿综采工作面呼吸性粉尘降尘技术研究。本文针对综采工作面呼吸性粉尘防治问题,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等方法,开展了粉尘与气体耦合运动研究、微细水雾降尘机
学位
我国是煤炭生产大国,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煤炭自燃现象比较严重。煤炭生产实践中发现,水浸风干煤自燃危险性增强,水浸煤自然发火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矿井水一般呈弱酸性或碱性,该条件下的水浸过程对煤活性官能团转化反应机理及其对煤自燃特性的影响尚不明确。本文对不同水浸条件作用后的水浸煤自燃特性与物理化学结构变化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应用量子化学理论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水浸作用对煤活性基团氧化特性的影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