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CO2捕集应用的PDMS薄膜微胶囊微流器件关键结构及理论研究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oeli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的发展,微流控技术已逐渐成为科研工作者研究生物、医药、化学等领域中不可取代的技术手段。由于数值仿真技术及相关理论地成熟,人们能够通过理论手段分析预测微流控器件中流场的分布及变化,从而实现高质量器件设计、高性能实践操作并可以实现高层次的实验应用。PDMS材料在微流控领域的应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利用PDMS材料,人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方式制备低成本的PDMS薄膜,并大量应用于微流控领域中。本文结合PDMS薄膜在微流控领域中的应用特点,针对大批量产生产CO2捕获微胶囊需要实现结构可复制、微流体操作可控制、微流系统高密度和多阵列等需求,提出一种全新的基于微流控系统的CO2捕获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并且能够满足现快速有效、成本低廉、操作可靠且可以实现制备产品间结构及尺寸精度可复制的应用要求。面向大批量产生产CO2捕获微胶囊的要求,本文对PDMS薄膜微胶囊的微流控制备工艺进行研究的同时,针对多通道高密度的微流控系统中的PDMS薄膜微阀阵列进行理论研究与制备工艺简化研究,以满足未来大批量生产CO2捕获微胶囊的前景。本文从单一的微流控核心结构部分出发,逐步向高密度多通道的微流控系统进行研究,最终实现基于微流控技术的PDMS薄膜微胶囊器件组成机理及其在CO2捕集中应用的研究。本文作者通过实验研究及理论分析,研究了通过微流控技术实现基于PDMS薄膜为壳体的CO2捕集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基于PDMS薄膜为壳体的微胶囊是实现快速CO2捕集的有效技术手段。在现有的CO2捕集微胶囊的基础上,在本文结合数字化微流控技术的技术特点,针对PDMS薄膜微胶囊的制备进行了其微流控器件结构研究。借助数值建模与仿真辅助手段,对微流控器件的结构设计进行了理论分析与结构优化设计。最终通过实验验证,形成了一种具有3D多层结构的微流控结构设计理论。与传统的双毛细管结构的微流控芯片不同的是,本文首次实现在PDMS芯片中离散化PDMS液体,并制备出微胶囊。在通过微流控技术,本文作者成功地制备了 PDMS薄膜微胶囊。在微胶囊中,NOHMs试剂作为CO2捕集材料成功地被封装在微米级的微胶囊中。PDMS薄膜微胶囊的CO2捕集性能的测试,以及其在CO2捕集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微量化结构所带来的传质特性的增强,显得格外重要;其次,本文首次制备出多核心PDMS薄膜的CO2捕集微胶囊。通过搭建测试平台,对PDMS薄膜微胶囊的CO2捕集性能进行特定参数的调试。同时,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数值模拟与仿真分析,建立了PDMS薄膜微胶囊在CO2捕集过程中的分析模型,最终实现对PDMS薄膜微胶囊中微纳传质理论研究。在实现PDMS薄膜微胶囊的微流控结构设计后,本文针对在高密度、多通道的PDMS薄膜微胶囊的微流控系统进行研究。在气控微阀中,PDMS薄膜因其独特的柔性可拉伸的性能,而被应用到微流控系统中应用称为众多微阀膜片。通过气压控制PDMS薄膜的变形及位移等,可以很好的在微尺度上控制阀门的开启、关闭及控制微流芯片中的液体流量。在阵列式PDMS薄膜微阀的研究实践中,具有V形阀座设计的常闭气控微阀,极大程度上降低了阀门启动的难度。本文作者对V形设计的微阀中的PDMS薄膜及相关微阀组件,进行数值理论研究,针对PDMS薄膜在气控微阀中的操作中的变形及界面现象进行数值研究,特别是对V形设计对PDMS薄膜与基底间分离的界面现象,揭示V形设计中的几何作用,最终为常闭气控微阀的设计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PDMS薄膜微流器件的制备涉及到PDMS薄膜的脱离硬质基底的过程,在PDMS加热固化的过程中,由于PDMS材料本身属性,薄膜本身会与基底之间能够产生粘结作用(范德瓦尔斯力)。这种粘结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 PDMS薄膜从硬质基底上揭下来的难易度,并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法向的粘结力与切向的拉力将导致PDMS薄膜受损,因此人们需要更简单的PDMS薄膜制备工艺。本文结合MEMS制备工艺中的剥离(Lift-off)工艺,新颖地提出了一种PDMS薄膜制备方法,以简化传统的PDMS薄膜的制备。通过实验研究对PDMS薄膜的薄膜特性及生物亲和进行表征,探究这种制备工艺的可靠性及可行性。同时,本课题在PDMS薄膜上沉积了金薄膜,并对其电导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最终结果显示,这种剥离工艺在PDMS薄膜制备过程中简单、有效并且可靠。全文就微流控芯片结构设计、PDMS薄膜微胶囊制备工艺、PDMS薄膜微胶囊的性能及应用研究、面向高通量多管道微流控设计的PDMS薄膜阵列微阀的理论研究以及PDMS薄膜的制备工艺的研究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力求满足未来大批量生产CO2捕获微胶囊的前景。
其他文献
实际工程系统往往具有高度复杂动态特性,其控制问题极具挑战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被控系统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针对复杂非线性系统的预设性能控制尤为重要。目前针对该类非线性系统的有关预设性能控制方法中,大多数方法只能保证跟踪误差在无穷时刻收敛到某种预设的精度,且设计参数的选择对系统初始条件存在依赖性。由于安全性需求或者不同的任务需要,系统每次重新启动时往往具有不同的初始状态或不同的期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事件监测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也是事件监测的基础。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工作环境复杂多变,在事件监测应用中存在诸多技术难点,例如多约束的复杂环境处理、有限的传感器资源分配、复合事件的置信度合并、多种监测场景下的网络部署和事件覆盖漏洞修复。本文在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多约束环境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复合事件覆盖问题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成果如下: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在事
镁合金具有重量轻、比刚度高、模铸生产率高和易回收利用等一系列优点,使其特别适用于交通运输、国防军工、3C产品等许多领域。变形镁合金受制于冶金质量和晶格类型,其塑性指标不足是制约其扩大应用的瓶颈,通过添加合金化元素可提高其纯度、协调其变形机制等来改善合金塑性,而Mn和Gd作为添加元素值得考虑。本文研究了Mn含量对Mg-Mn合金除Fe效果和腐蚀敏感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了Gd含量对Mg-Gd合金溶
换流变压器是超/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中的关键设备,严苛的运行环境导致换流变长期安全稳定运行的压力高。换流变压器阀侧出线装置由多层“液-固”油纸绝缘结构组成,在运行过程中承受交流、直流和交直流复合电压等作用,是绝缘薄弱环节。空间电荷/界面电荷问题是影响换流变压器阀侧出线装置绝缘性能的关键因素。目前针对较大尺寸多层“液-固”油纸绝缘结构空间/界面电荷分布特性分析,缺乏有效的测量手段和空间/界面电荷分布仿
研究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促进BMMSCs成骨向分化是骨再生和骨代谢性疾病治疗的关键。多种信号通路参与调控BMMSCs成骨向分化,而蛋白磷酸化在信号通路活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蛋白磷酸化是由激酶和磷酸酶催化的可逆的动态过程。双特异性磷酸酶(dual specificity phosphatases,
作为一种新兴的传动和调速装置,永磁涡流耦合器(Permanent Magnet Eddy Current Couplers)改变了传统的传动方式和调速理念。它通过改变气隙长度完成负载转速和输出转矩的变化,实现了能量在电机与负载之间的空中传递,具有结构简单、无机械连接、隔离振动和无谐波等优点,因此在风机、水泵、皮带机等高耗能场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聚磁型永磁涡流耦合器通过改变传统磁转子的结构和充磁方
光的局域化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囚禁光子、增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可以实现慢光效应、全光存储、光学传感等,这使得约束光的能力在现代光学科学中变得极其重要。众所周知,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可以被金属反射镜、光子带隙材料或全内反射所束缚,在这些情况下,辐射波由于对称性不相容或动量不匹配被完全禁止。反过来,一个态在任何开放系统中都能与外部辐射波耦合,并不可避免地会损失能量。然而,连续谱中束缚态(Bound state
“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国内外智能制造战略的相继提出,使得全球工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如何在满足日益严峻的环境保护和生产安全要求下,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是企业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集成过程控制、工厂运营和业务系统的“智能工厂”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其首要目标是最优地利用工厂资产,同时实现以接近零事故和持续的环保、安全生产。在过程控制中,双层结构预测控制被公认为是复杂过
近年来,以化石燃料为主的高碳经济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威胁,我国也正面临着由此带来的雾霾等环境问题。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达成了统一共识。在低碳背景下,供应链是碳排放最主要的载体,企业所处的供应链碳排放量要远远超过企业自身的碳排放量,故供应链碳减排问题受到了学术界、企业界和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学术研究上的挑战性课题。日益严峻的环境压力也引起了消费者行为的改变。许
在制造系统中,科学合理的资源调度方案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传统单一品种大批量的制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兴起,制造企业开始对制造车间的设备不断升级,制造自动化的程度大幅提高,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因此在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定制生产的组织方式下,如何进行生产资源的优化调度,实现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制造企业,特别是离散型制造企业践行智能制造,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