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素污染水体修复植物筛选及肥料对修复的影响

来源 :西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njun09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污染是一种重要的环境污染,铯、铀是核污染的主要核素。论文模拟研究铯、铀对水生植物的生物效应,筛选对铯富集能力强的水生植物以及N、K肥对植物吸收积累133Cs、238U的影响,以便为水体铯、铀污染的修复治理提供方法依据。筛选超富集水生植物试验中,设计铯污染浓度为0、0.5、2.5和10 mg.L-1,9种水生植物,三次重复,研究铯对不同水生植物生物效应(BE)和不同水生植物对铯的吸收和富集情况。当铯浓度为0.5 mg.L-1时,水蓼增加鲜重量显著高于其他铯浓度;铯浓度为2.5 mg.L-1时,水花生增加鲜重量最大,比CK增加30.3%;铯浓度为10 mg.L-1时,轮叶狐狸藻增加鲜重量最大比CK增加63%;平均而言,试验铯浓度下水花生抗性较强,眼子菜和水葫芦抗性较弱。不同植物的铯含量和清除水体铯污染的能力不同。平均铯含量依次为水花生>水蓼>水稻>水葫芦>水葱>眼子菜>轮叶狐狸藻>绿萍。根据生物效应、植物铯含量、积累量,适宜修复低浓度铯污染的水生植物有水葫芦、水稻、水蓼;适宜修复高浓度铯污染的水生植物有水花生、水蓼、水稻。N、K肥对水葫芦吸收富集水体133Cs的试验中,设计铯污染浓度为0.5、5和50 mg.L-1,每个铯浓度下,N、K肥的使用量分别为0、0.5和5 mg.L-1,三次重复,研究不同铯污染水体中N、K肥对水葫芦的生物效应(BE)和吸收转移铯的影响情况。在不同浓度铯污染水体,不同用量氮钾肥对水葫芦生物效应和铯含量的影响不同。就铯含量平均而言,施用N肥提高水葫芦铯含量分别为6.53%,施用K肥提高14.46%,N、K配合施用提高水葫芦铯含量33.96%。施用N肥或K肥都可强化水葫芦修复铯污染的能力,单独施用K肥的效果好于N肥;N、K肥配合施用强化水葫芦修复铯能力效果较好。N、K肥对水稻吸收富集水体133Cs、238U的试验中,设计铯、铀污染浓度为0.5、5、50 mg L-1,每个铯或铀浓度下,N和K的使用量分别为0、5和50 mg.L-1,三次重复,研究不同铯或铀污染水体中N、K对水稻的生物效应(BE)和吸收转移铯或铀的影响情况。(1)施用N、K肥使Cs、U胁迫下抽穗前水稻植株铯或铀积累量增大,强化修复铯污染作用最大的N、K用量是50 mg N·kg-1+5 mg K·kg-1,强化修复铀污染作用最大的N、K用量是50 mg N·kg-1+50 mg K·kg-1。(2)成熟水稻籽粒含量较低的N、K用量是5 mg N·kg-1+50 mg K·kg-1,此时的N、K用量有利于减少铯或铀对人体的食用威胁。氮钾肥对抽穗前水稻吸收铯或铀有不同影响,适宜的氮钾组合可以强化修复能力;氮钾肥对水稻籽粒铯、铀含量也有不同影响,适宜的氮钾肥可以降低籽粒铯或铀含量。本研究表明,在实践中,当水体受到铯污染时,可以使用水葫芦、水稻作为修复植物,合理施用氮钾肥可以强化植物的修复能力;科学的氮钾肥施用方法可降低铯、铀污染农田种植水稻的食用风险。本研究对核素污染农田的植物修复和农业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期刊
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而其中涉及的临界速度问题,当与能量问题结合时更是成了教学的难点。若在教学中注意知识间的衔接,对典型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介绍了高等数学空间关系多媒体CAI系统的主要数据结构模型和媒体信息链接机制,重点讨论了高等数学常见空间关系的表现形式,多媒体表现艺术及图形生成技巧。
国画是利用毛笔、墨、颜料、宣纸、绢帛等进行创作的,具有优良的传统和悠久的历史,凝聚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心理、性格、气质,以其鲜明的风格、特色在世界美术中独具体
宽相关处理作为超宽带(探地)雷达信号处理的基础,目前的实现手段主要是连续小波变换,然而连续小波变换却受到了子波基的选取和快速的制约.本文首先基于宽带雷达回波模型将宽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电力企业改革促使企业开始面向市场化经营,这给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目前我国县级供电企业安全生
强震观测资料包括强震动时程记录资料和宏观震害调查资料两大类,前者是定量的微观数据,后者则是定性的宏观指标。本文明晰给出了微观仪器烈度与宏观仪器烈度、微观考察烈度与宏
我国已经计划建设的智能电网给通信技术、节能技术和制造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技术的融合带来了革命性的推动力。智能电网对电力需求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目标。结合当前我国电力
生产实习是环境工程专业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长期以来采用现场教学,脱离教学质量监督体系。为保证实践教学质量,讨论了环境工程专业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原则、内容、组织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