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民间调解转型及适用研究 ——以青海果洛州“斯巴”调解为例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319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家推行依法治理、源头治理以及司法为顺应国家治理将矛盾纠纷的化解向基层防控延伸而践行诉源治理举措的景貌中,谈及作为藏族化解矛盾纠纷重要方式与蕴含本土法制资源的民间调解,可谓恰逢其时。藏族民间调解机制萌生于历史底蕴深厚的藏族传统法制文化,跃动于藏族本土化法制资源,流淌于藏族原生情法资源优势与现代法治精神竞相博弈中。其不啻是藏族法制传统中酝酿和积淀的重要纠纷化解方式,亦是藏族社群在长期生产生活和法制实践中孕育而成的具有藏族群体内部权利和义务关系为表征的习惯法传统之重要耦合。作为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黄河源头与甘青涉藏地区的交接处(安多康巴文化结合处)、唐蕃古道重要组成部分的果洛藏族自治州,基于“阿什姜”部落头人控制的封建割据状态而形成的特殊部落组织遗存以及恶劣的自然环境等历史与现实情境,果洛州的藏族民众在长期化解纠纷的基础上经由历史积淀与传承以及依循部落习惯法解纷传统而日渐约定俗成一套代表该藏族群体历史性、地域性与民族性,且殊异于行政调解或司法调解的纠纷化解方式——“斯巴”调解。果洛州的“斯巴”调解以本土化的调解主体、灵活性的调解过程、裁决式的调解结论为表征,经由“纵向三角构造”嬗变为“横向线性构造”、“人——团”调解嬗变为“团——团”交互式调解的程序构造艺术,凭借品行优势、文化优势、语言优势、情感优势将原生性的权威与情法资源优势在纠纷调解实践中转化为“物理——事理——情理——法理”元素叠加嵌套的互动式的调解程序运作艺术。解纷者、解纷依据、解纷机制素来是藏族民间调解机制的重要组成和解纷场域中情法资源相互博弈的核心因子,从传统到现代、法制到法治的跨越,势必是民间调解等解纷机制转型的征程。藏族民间调解抑或“斯巴”调解是复兴还是转型?历史与实践的经验向我们叙说:藏族民间调解集聚着藏传佛教佛法、藏族伦理道德、藏族风俗习惯、藏族习惯法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等多元规范,果洛州“斯巴”调解在转型中得以互动适用。而藏族民间调解转型及适用实质表现为受藏传佛教佛法影响的藏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藏族习惯法等民间规范与国家法律在纠纷化解中多元规范间互动与博弈的过程。那么,“斯巴”调解在转型及适用中如何意欲达致民间规范与国家法律良性互动呢?鉴于此,以藏族民间调解中原生情法资源优势与现代法治元素相交融的青海果洛州“斯巴”调解为切入点,以解纷场域视阈下“斯巴”调解转型及适用为主线,藉由藏族民间调解释义、转型与适用的法律情境探析以及“斯巴”调解缘起、蕴意、特征、解纷依据和程序艺术等萌生之探;“斯巴”调解转型及适用中多维嬗变与互动和成效的跃动之状;“斯巴”调解转型及适用中调解队伍综合素质偏低、情理与国法适用误区、调解的非规范性增加调解结果不可预见性、制度化改造使得调解优势式微,以及从解纷素养与新型纠纷张力、民间规范与国家法律间的博弈、原生性与法制化的对垒等缘由分析为表征的流淌之困演进轨迹;是故,在透视调解法制化可能与限度的基础上,从解纷者、解纷适用规范以及解纷机制自身构造之维度,提出通过吸纳藏族乡贤等方式建立复合型调解员准入标准、用“纳规入约”等举措规范民间调解过程、用“以案定补”方式优化调解结果“四·四”制分级甄别机制和“四·三”制交互式认定程序、依循纠纷类型以“依纷划调”优化藏族“诉调衔接”机制的多元化调适路径,以期使具备原生情法资源优势的“斯巴”调解日渐臻于法治化轨道,与国家法律渐趋调适而融合无间,为涉藏地区法治建设中的本土化法制资源与现代法治元素的良性互动增砖加瓦。
其他文献
商事仲裁作为一种制度化的司法外民商事纠纷解决方式,具有一裁终局的特点。由于我国的法治环境尚处于初级阶段,加之我国仲裁制度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仲裁行政化、仲裁员遴选淘汰机制存在弊端、仲裁组织管理相对松散等,因此仲裁的公正性、权威性和可接受性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给予瑕疵仲裁裁决适当的救济途径,既能够维护仲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升仲裁公信力和权威性,保障仲裁制度的平稳运行,缓解恶意仲裁、虚假
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劳动者在求职过程中遭受歧视的现象不断见诸报端,而且涉及歧视的原因和理由五花八门,从而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由此引发纠纷,进而向法院提起诉讼。在诉讼中劳动者通常都会提出赔礼道歉的请求,然而司法实务中劳动者要求赔礼道歉的请求很少获得法律的支持,从而不利于遏制就业歧视行为的发生。究其原因,现行法中关于就业歧视法律责任的模糊不清、赔礼道歉的内涵及适用条件的不明是造成
文学文本理论是对文学文本存在、形式及其功能的认识,是对文学文本理念的整体把握。沃尔夫冈·伊瑟尔作为20世纪主要理论家,学术界对其文学文本理论的研究局限于接受美学,对其文学文本创作理论的认识模棱两可、与接受理论含混不清,对其文学人类学中的文学文本内容研究明显不足,这些因素势必影响对伊瑟尔相关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本研究试图打破对伊瑟尔接受美学和文学人类学孤立研究的现状,将伊瑟尔这两个理论研究阶段的成果结
信息化时代需要自主学习,中职生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中职课堂需要、学生职业发展与成长等都指出中职生要学会自主学习。结合专业背景关注到涉农中职生自主学习情况如何?现状怎样、性别、年级之间是否有差异呢?带着这些问题,本研究以天水某校涉农专业中职生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考庞维国教授对自主学习的理解,界定本研究中自主学习的概念。经过编制、预测和修订,形成正式问卷。该问卷从“学习态度、学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扶贫工作的精髓亮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中对扶贫工作新挑战与新要求的积极应对和正确指引,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要求和“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的具体目标。近些年来,金乡县按照党和国家统一部署,组
后羿是一位兼具人性与神性的特殊人物,是古代最具复杂性与分歧的人物之一,他所构成的神话更是影响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由于上古时代“传说与古史混而不分”,后羿神话常与历史交织在一起,这一现象为后羿神话的研究带来阻碍。以往学者多有割裂神话之羿与历史之羿的倾向,主要是由未客观看待上古神话与历史的关系造成的。事实上,在原始社会,神话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历史,神话与历史同步且同源,只不过在后世传承中,随着语言文字
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他们对学习更有情绪化的抵抗力,更抗拒学习,并有主动的远离学习的行为。园林专业作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专业,对园林专业学生厌学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教学效果,提高中职学生培养质量。有研究已经明确表明了对于学生视角的教师支持感知与厌学两者之间存在关系,但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与厌学关系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目的是考察园林专业中职学生厌学的现状与特点;园林专业中职学生
当今,职业教育是国家非常看重并且要着重发展的教育领域,但是职业教育的发展体系仍然不够牢固,比较薄弱。生物化学在中职医药类院校中是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其具有繁多的知识点、并且理论十分抽象,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所以出现了“教师教学麻烦、学生学习困难”的教学现象,课堂教学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部分学生甚至出现怕学、厌学的现象。然而,在研究中发现,很多厌倦学习的学生经常在课堂上玩游戏,对电脑游戏
近年来,在司法实践中涉及重复起诉问题越来越多突出,审判者面临对重复起诉如何识别的困惑,尤其是一些审判人员、律师等法律从业人员对重复起诉的识别标准不能精准把握,不知道背后的法理,不能正确适用,失去了重复起诉应有的制度价值,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司法资源,而且可能对当事人造成诉累。重复起诉与当事人起诉权密切相关,禁止重复起诉是对当事人起诉权的限制,对重复起诉进行精准识别,有利于纠纷的一次性解决。从法院的角度
自1976年KKR公司于美国成立以后,全世界渐渐开始出现专门从事并购投资的并购投资基金,此即经典的狭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的股权投资基金行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股权投资市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创新创业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本文就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项目时都会遇到的项目评估问题做了相关研究,并采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