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易传》思想析论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c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坡易传》是北宋易学史上的重要典籍,也是研究苏轼思想的津梁之一。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本文对《东坡易传》稀见的明抄本进行了校勘,录存异文,使用了新材料;对《东坡易传》散见在不同经文之下的互有关联的注文进行分类汇总,加以研究,运用了新方法;本文归纳出了《东坡易传》由生生之易的本源到“尽性至于命”的性情最后发而为踏入“吉凶之域”的内圣外王的内在理路,以及苏轼提出的“物因道存,道因物显”的逻辑思维方式,得出了新结论。本文分为六部分。在绪论部分,本文在学界已有的对《东坡易传》版本的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东坡易传》版本沿革中的几个尚未被解答的问题,并对《东坡易传》中重要版本的版本形态做了研究。同时,归纳了《东坡易传》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东坡易传》哲理思想的新方法。本文的第一章探讨了《东坡易传》中的“道”论。“道”是《东坡易传》向我们揭示的宇宙运行的根本规律。“道”无法被人们所感受到,也无法用语言下定义,但却切实存在在这个世界中。要证明“道”这一原则的存在,则需要从根据“道”而存在的“万物”入手。万物的运行,皆遵守自然而然之理,这便是“道”落在万物上的展现①。同时,万物变化的状态是纷繁复杂且时时变动的,“高下”、“长短”等词汇无法抓住出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乃是“道”赋予万物的“自然而然”之理,万变皆出于“自然”。万物因道而有了其不变的本质,而通过万物存在的状态,人们可以进一步把握“自然”之理,最终得以体认“道”这一规律的存在。所以,道与万物是“物因道存,道因物显”的关系,而“自然”之理则是二者的桥梁。本文的第二章探讨了《东坡易传》中的“性”论。易学探讨的是天人性命之学,所以在《周易》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下,苏轼认为人之“性”与宇宙之“道”息息相关。人为万物之一,但也是万物之灵;人在生活中有饥食渴饮等多种欲望,这与宇宙中万物有纷纭复杂的状态一致,苏轼特称人的这些欲望为“情”;人的“情”合乎自然而然之理,就像万物的状态皆合“自然”之理一样,苏轼特称情的“自然”之理为“性”;人可以通过探究自身之“情”来把握自然而然之“性”,进而体悟“道”的存在,正如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外物之状态,把握外物自然而然之理,去探查“道”之存在。所以,情与性,性与道的关系,仍是“物因道存,道因物显”的关系。“性”乃“自然”之理,故无善恶之别,情为性之发用,本来亦无善恶之别。但天下之事物纷繁复杂,众人的欲望(“情”)有时两相矛盾,比如绝大部分人有喜仁义之情,而绝少部分人却有喜奸邪之情,圣人便以天下绝大部分人所喜之情为善,加以表扬,以绝少部分人所喜之情为恶,加以贬抑,以此来满足绝大部分人的欲望,因此情才有了善恶之别。本文的第三章探讨了《东坡易传》中的内圣外王之学。苏轼面对北宋的政治困境,将《东坡易传》中的“性”论发而为用,提出承担三才之责任,与天地相参的理想,形成了其独特的内圣外王之学。圣人治天下,不违背民众之情,顺其所欲,而成功绩。故而圣人治天下之理,乃是“自然而然”之理;其所治之民众,乃万物的一部分;其方法之所自,乃宇宙之“道”。《东坡易传》中的“性”论是“道”论落实到人上而来的哲理,所以“性”论发而为用所形成的内圣外王之学,自然也是符合“物因道存,道因物显”这一关系的。本文的第四章探讨了《东坡易传》解易体例的指导思想。《东坡易传》的解易体例大致可分为苏轼创新的“卦合爻别”说,以及他继承自王弼的“卦主”“二体”说。本文无意于分析各卦用了何种方法,而是探讨《东坡易传》运用这三种解易体例的根本原因。苏轼认为,道与万物“物因道存,道因物显”的关系,落实在万物之一的人上,体现为“情因道存,道因情显”的关系,天人之学发而为圣王德政,则又成了“民众因道存,道因民众显”的关系。但万物纷繁,人事复杂,政令万绪,唯独《周易》能用独特的六十四卦的易学语言,穷尽万物、人事、政令之变,故而《东坡易传》就是一部通过易学语言来描绘天道人事之书,也因此苏轼在运用解易体例时,必然会将上文所探讨的天人之学的思维模式贯彻下去。所以,《东坡易传》中的三大解易体例,本质上是“物因道存,道因物显”之说的运用。在结语中,本文从儒学学术史的角度探讨了《东坡易传》的价值。苏轼的天人之学受道家学说影响明显,“自然而然”之理的论述,与道家的“自然”学说息息相关。但苏轼通过《周易》先向我们揭示了宇宙根本之“道”,并非道家所说之“无”,而是存在于万物间的“生生”之规律;又向我们揭示了人顺应“自然而然”的结果不是道家如保赤子的清静无为,而是儒家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礼乐文明。苏轼准确地抓住了儒家学说体与用的特征,故而《东坡易传》是体现儒家学说的宝贵典籍。
其他文献
王雱是荆公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南华真经新传》是宋代庄学的重要作品。他以独特的视角剖析庄子其人其书,以还原庄子本意,但又摘除不了其家学渊源中的儒佛成分。因而在《庄子》与儒佛思想的交融中,王雱撰写了《南华真经新传》。该书究竟“新”在何处?本文从文本入手,探究王雱具体是如何阐释《庄子》,以及如何在《南华真经新传》中体现自己的诠释特色?为了探究这些问题,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展开讨论:第一章主要考证王
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是影响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关键部位,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受力机制和破坏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主要针对无损伤
核电站环行起重机(简称核环吊)是一种位于核岛反应堆厂房内部环形轨道上的特殊桥式起重机,主要用于吊运反应堆内核电设备,并服务于核电站的建造、运行直至退役整个周期。核环
本文以LiH2PO4、Fe2O3、C6H12O6·H2O和C3H8O3为主要原料,用高温机械力化学法制备LiFePO4/C正极材料,在确定最佳碳包覆量的基础上,对LiFePO4/C分别进行阴离子F-和阳离子Mg2+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围术期血浆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T)含量及痛阈的变化。方法:收集择期腰麻下行下肢骨折手术的正常患者(非糖尿病组,NDM组)和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DM组)各35例。手术麻醉前(T1),术后24h(T2)分别在空腹状态下采集非输液侧肘静脉血2ml,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T1、T2血浆SST
研究中西方实践思想即是在从根源性上研究中西方两种异质文化,以诠释学的视角、运用诠释学的方法进行中西方文化道统的研究即是在探寻中西方两种异质文化各自一以贯之的化成根基以及内在意蕴。这样一种追溯到文化源头上的研究有助于对本邦文化的再认识以及对于外来文化的再澄清,在跨文化研究的相关领域中具有重要价值。为此,在试窥中西实践思想的诠释学流变之后,选取了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典型文本《作为理论与实践双重任务的诠
目的:研究Krüppel样因子4与Ki-67蛋白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意义及相关性,探讨它们在胆管癌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为胆管癌治疗提供相关理论支持。方法:收集并整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0.01.012018.12.30期间胆管癌患者完整的临床资料以及病理资料胆管癌组织蜡块标本95例;选取25例病理证实为阴性的胆管癌癌旁组织蜡块标本作为阴性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技术检测这
近年来,智能驾驶的研究飞速发展,包括行人检测、车道线检测、交通场景识别等任务都取得了卓越的进步。然而,驾驶环境的多变容易导致感知系统遭受污染,尤其是高清摄像头的表面
多腔体钢管混凝土柱是用钢板将钢管内部的混凝土柱分割成独立的腔体,使柱的整体性能更加优越,一般在高层结构中使用。多腔体钢管混凝土巨型柱本身具备的优秀承载力特性,具有广泛的前景,因此有必要对其抗震及受力性能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以天津高银117大厦项目中的巨型框架柱作为原型,为了研究多腔体钢管混凝土柱参数变化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了四组以1/25为缩尺比例的多腔体钢管混凝
多标记学习是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中的研究重点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分析已有多标记数据对未知样本进行较准确的预测。在大多数多标记数据集中,描述样本的特征数存在大量冗余特征。冗余特征不仅影响分类精度,还增加了计算的复杂性。特征选择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然而,在实际分类问题中,类不平衡的问题也是机器学习的研究难点之一。本文充分调研了相关参考文献,总结了研究现状,分析了现有方法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挖掘标记对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