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国家地震台台基下一维速度模型

来源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zilovenv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远震接收函数是一种反演台基下方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在横纵向都有比较高的分辨率,基本不受传播路径的影响。近20年来,随着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接收函数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国家数字地震台网是一个覆盖全国的地震监测台网,台站布局均匀,本文研究利用“九五”期间建成的48个国家数字地震台。本文采用接收函数的方法,对这48个国家台台基下方莫霍面深度及一维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把48个台分为了五个区域在:东北地区、首都圈及邻近地区、西北地区、东南部地区和西南地区。   东北地区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国家台台基的莫霍面平均厚度为33.5km,总体来看,东北地区中间区域莫霍面深度较浅,一般在30km左右,四周更深,可以达到37km。波速比结果比较统一,基本都在1.75上下浮动。速度结构的反演结果显示,这个地区的速度变化主要集中在40km以上,大多数台站在10km的位置存在低速层。   首都圈及其邻近地区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个地区莫霍面深度有东向西莫霍面深度是呈现增加趋势的,波速比都集中在1.7至1.8之间。速度结构显示这个地区存在明显的上地壳低速层,厚度在8-12km的范围。   东南部地区的研究结果表明:本地区的莫霍面深度是由东向西,从30km递增到40km,同时这个地区的波速比变化也比较大。速度结构显示本地区多数台站下方5-15km的位置出现低速层,而南京、恩施和贵阳台下在这个位置出现的则是高速层。   西北地区的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台站下方的莫霍面深度变化比较大,多数台站的深度在44-67km范围上。这些台站相比其他地区,其速度结构在地壳中没有很剧烈的变化,只有少数台站在上地壳的低速层比较明显。   西南地区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个地区的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比较复杂,莫霍面深度从37km到较深的80km不等,波速比变化也非常明显,速度结构显示各个台站下方的差异较大。   川滇地区各向异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川滇地区国家台地震台下方,速度结构存在比较明显的各向异性,莫霍面深度及波速比在各个方向也存在差异。   国家数字地震台网接收函的研究显示我国不同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总体来说,莫霍面深度由东向西呈现递增趋势,但在各个具体区域都呈现出更复杂的变化。随着我国数字地震台网的发展,更密集的台站可以用于接收函数的研究,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区域进行更细致的研究,提供精细的区域地壳上地幔速度模型,为研究地震的精定位、大震成因以及区域地震构造提供基础和依据。
其他文献
抗滑桩已成为滑坡整治的一种主要工程措施,尤其是预应力锚索在边坡工程中的成功应用,对抗滑桩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寻找合理的计算模式和计算方法上,对抗滑桩结构本身的优化设计并不多。位于重庆市万州区万坪桥河沟左岸的枇杷坪滑坡是典型的长江三峡库区滑坡,由于滑坡后缘崩坡积物的加载,河沟的冲刷,降雨的入渗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滑坡处在活动之中,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急需得到治
减振复合钢板是一种新型的减振材料,它以其优异的减振降噪性能在汽车、发动机、建筑、音箱上的应用收到了很好的减振效果。由于这种新型的减振复合钢板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高产量
环县油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其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组长8具有丰富的浅水环境沉积特征,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是该区主要的含油气层位。此前由于受到技术水平和测井资料少等因
随着石油工业的飞速发展,常规油藏的剩余可采储量日益减少,使得当今的勘探开发重点不得不转向难度较大的复杂油气藏,如致密油藏。而致密油有效储层物性下限的评价和确定是油水层
钻孔灌注桩因施工简单、能提供较大的单桩承载力、对地层适应性强、钢筋用量少、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在工程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但是传统的钻孔灌注桩固有的缺陷,如孔壁坍
学位
太阳能电池能将清洁无污染的太阳能转换为我们平时能够方便使用的电能。由于其储量非常丰富,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太阳能光伏产业近年来得到蓬勃的发展。硅具有很高的能量转换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属于我国第二大含油气盆地,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部槐树区,长62油层亚组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层位。本文以沉积学、测井地质学、石油地质
移动机器人技术代表高新科技的发展前沿,是当前科学研究的焦点,而路径规划作为自主式移动机器人研究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是机器人实现智能化的关键技术,因此也成为了研究热点。
高强钢板的温热成形技术能够实现汽车轻量化以及安全性的要求,因此备受汽车厂商的青睐,第三代汽车用高强钢在保持高强度的前提下,具有更优越的塑性,有望替代传统汽车用热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