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下服装文化的异质性价值--以黎族哈方言服饰为例

来源 :海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hutout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界有一种说法,人类最早进行民族艺术思考,应该是在温饱解决之后。其实不然,从原始人类诞生开始,民族艺术就开始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与我们相处,伴随着我们的生活。现如今的,社会环境复杂,我们有时可能会忘却民族艺术的存在,但这种忘却,并不是长期的,而是一种“短暂行为”。当这种短暂行为进行时,我们可能会心生疑惑:民族文化艺术是怎么产生,又是如何来的?接下来,笔者就全球化背景下民族艺术该如何与现代社会去融合进行深入探讨。
  本文是以海南岛黎族哈方言服装为例,按照男简女繁的规律,以哈方言服装所使用的材料、技法、图案、服装形制等为研究资料,梳理这一历时3000多年的文化“活化石”中最具异质性的审美元素,并分析这些元素在当下或未来可能发生的实际作用。黎族哈方言的服装文化始于上古时代,在相对较为封闭的地理、政治、文化环境中进行了几千年的发展与传承,承载了大量迥异于主流的异质性文化审美信息。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以黎族的历史、文化作为切入点,来解读黎族哈方言服饰文化的“神秘”。第一部分,主要从哈方言人所处的地理环境、服饰发展变流、男女服饰的基本区别等几个方面进行基本的概述。第二部分,是阐述哈方言男性传统服饰的发展变迁史。第三部分,是从哈方言女性传统服饰的形制、织法、绣法等三方面进行分析女性的服饰美。第四部分,论述在民族文化多样性及全球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视野下,哈方言传统服饰文化处于什么位置,保护其意义又何在。最后则是,通过此次的服饰文化研究,对哈方言服饰图案以及对未来黎族哈服饰文化发展的发展期许。一个民族做文化的姿势,与呼吸一样自然——这是真正有力量的艺术。今天谈到保护哈方言黎族服装文化,我们能做的不只是将它们铭记在博物馆中,同样重要的是提炼出在当代有特殊价值的文化审美元素,让古老的服饰有机会重新作为新鲜血液进入现代化服装产业,并在其所在地的本土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应有的经济效应。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植物园资源转化为科普能力研究,既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需要,又是提升植物园科普能力的需要。本研究选取管理部门、区域、功能、特色不同的4个植物园为案例,实地调研影响非专门性科普机构科普能力的要素。把植物园科普能力评价角度定位在两个方面,一是植物园的科普投入,包括科普人员、科普经费投入;二是植物园的科普产出,包括科普教育活动及科普创作产品、科普媒体产品的产出。调查发现,植物园科普资源条件与科普能力并不是
学位
以《温州人在巴黎》《十万人家》为代表的浙商题材电视剧的热播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高收视率和“飞天奖”等国家电视剧奖项的摘冠使得越来越多观众开始关注浙商题材电视剧。该类型题材一方面依托于新兴媒体的广泛传播,另一方面以浙江商人为主体的商业奋斗题材符合时代需要,勾画出中国从古至今浙江商人的精神风貌。浙商题材电视剧就浙江商人形象和故事为素材、地域特色为纽带展现其特有的文化风貌与审美价值,浙江商帮作为中国五
媒介是人的感官的一种延伸,在传播媒介日趋现代化与多元化的后现代社会,纪录片作为其中的一种常见的媒介样式,碰撞着观者的视觉神经的同时影响着他们的认知。西湖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者们将“西湖景观”这一风景旖旎异常的地理空间与其中的人文价值相联系,结合自身的审美素养与实践能力,再现和重构了一个魅力独具的西湖形象。本文选取了《风雅钱塘》(2001,许继峰),《西湖》(2010,刘郎、夏燕平),《孤山路31号》(
戏曲专题馆作为博物馆的一种类型,是以戏曲艺术为主体,围绕戏曲或与戏曲相关的人和物进行藏品的收集与保护,研究与展出,向公众开放的非盈利性机构。据笔者调查和统计,全国现存戏曲专题博物馆共计54座。本文以现有54座专题馆为研究范围,尝试总结出专题馆在类型划分、藏品分类、馆陈设计、功能发挥上的特点;同时也反思了专题馆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创新和转型方法,为之后建设同类型兄弟馆提供参考意
学位
本文主要以如何更好的利用石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再生设计的手段进行石材废料再利用,达到到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作为主旨。第一章节主要对研究背景和石材废料做出定义,本问所探究的石材废料主要为一次废料中的板材废料和异型材废料。  通过相关文献研究,及实地调研石材产品从荒料开采到加工成为产品这一过程中的所产生的各类一次废料的特性,再针对所产生的石材废料进行深入讨论,包括石材废料的特性:
学位
在明治末期到大正时代的日本商业美术黎明期中,资生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成为了当时商业设计、美术、饮食文化的流行信号发射台,并开设了资生堂艺廊、引导食尚潮流的沏茶部。作为资生堂的内部文化刊物,《花椿》杂志作为资生堂的企业文化志,以可见的形式展现了资生堂品牌的内在文化,并以纸本的形式延续了品牌中的“日式美学”和东方意蕴。  本文以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日文原版《花椿》杂志为对象,《花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