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有声电影的诞生和发展,一种新的影音产品——译制片也随之诞生。兼备商业产品及艺术品两者特性于一身的译制片,承载了其出产地或产品本身内容的文化。因此,译制片,作为文化交流的渠道,对它的翻译便不仅仅是一个将一种语言转变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还是一种社会现象。另外,电影本身种类繁多,因此,对于不同种类的译制片的翻译所采用的策略,便应该做到有的放矢,而不应一概而论。本文作者专门针对史诗类译制片的内在属性,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深入地探究了此类电影译制的原则及策略,证实了该理论在史诗类电影译制工作当中的可行性及实用价值。功能对等理论主要强调读者的重要性,主张在翻译的过程中,优先考虑读者对于译文的反馈,以达到译文读者与原著读者对于同一部作品的信息摄取及感受最大程度上的一致为最终目的,此外,该理论还强调了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意义第一,形式第二的翻译原则。而电影的译制,作为一种语际之间的转换,观众在其中的位置便如同功能对等理论下读者所处的位置。倘若将电影看作是一部文学作品,那么,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其中所起的意义和作用便十分重要且突出了。本文首先回顾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产生及其意义,并以此作为本文的理论框架。进而,作者对史诗类电影的定义和其中的语言特点进行概述,阐释了功能对等理论对此类电影的译制所带来的针对性意义。对于具有鲜明特点的史诗类电影而言,就其译制过程当中所需要强调的翻译目的及标准而言,也应该做到有所针对,有的放矢。在本文主体部分,作者结合三部著名史诗类电影《斯巴达三百勇士》、《角斗士》、《特洛伊》为范例,以功能对等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即读者中心论和“意义第一,形式第二”的“词汇、句法、风格三对等”为依托,总结提出了英语史诗类电影的翻译策略,即此类电影的翻译六步法和翻译技巧,如切分法、转换法和嫁接法等。作者以史诗类电影的翻译策略为出发点,意在主张建立电影译制翻译体系和策略,从而使电影的译制工作具有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