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株海洋细菌新种的系统分类及Pseudoaltermonas sp.A6021所产天然产物研究

来源 :新乡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kejin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陆地相比,海洋环境具有高盐、高压、低温和寡营养等特征,使得海洋微生物有着和陆地微生物不同的独特代谢类型,可产生结构独特且活性特殊的次级代谢产物,在医药、保健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几年,高通量测序的研究结果显示,绝大部分(>99%)海洋微生物在实验室条件下未获得纯培养,被称为“微生物黑物质”,严重制约了海洋微生物所产天然活性产物的研究与开发。目的1.丰富可培养海洋细菌资源,挖掘未被纯培养或难培养的海洋细菌新物种,利用多相分类学方法,确定候选新物种的分类地位。2.对Pseudoaltermonas sp.A6021所产红色色素进行分离鉴定。同时,通过对该菌株基因组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挖掘其天然活性产物合成基因簇。方法1.选用4种培养基和2个培养温度,对从山东日照海域采集的海藻、海水样品中的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对纯化的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的测序,初步确定所分离菌株的分类地位,筛选出候选新物种。2.借助多相分类学方法对5个候选新物种进行特征鉴定,以明确其分类地位。3.对菌株A6021产红色色素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用酸性甲醇萃取菌株所产红色色素,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串联质谱LC-MS对其进行初步的分离和鉴定。4.将菌株A6021的基因组序列提交anti SMASH数据库进行分析、查询和预测天然活性产物合成基因组簇。利用基因重组克隆手段对有潜在研究价值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可能编码硝基小分子)进行异源表达和产物检测。结果1.本研究共分离得到204株海洋细菌,经16S rRNA基因测序去重复后得到94株纯培养海洋原核微生物,其中包含25株候选新物种。2.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菌株C1424、C2222、H2322、H3510和R2331与Marinomonas、Marinomonas、Arcticiflavibacter、Labrenzia和Loktanella属模式菌株的相似性分别为98.1%、98.1%、96.8%、98.2%和96.3%。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C1424、H2322、H3510和R2331与相近种的ANI最高值分别为75.69%、72.63%、74.69%和72.61%,基因组DNA-DNA杂交的最高值分别为19.8%、13.8%、17.8%和14.4%。综合生理生化特征和化学分类特征,确定菌株C1424、C2222、H2322、H3510和R2331分别属于Marinomonas、Marinomonas、Arcticiflavibacter、Labrenzia和Loktanella属的新物种。3.产红色色素菌株Pseudoaltermonas sp.A6021,在R2A培养基、37℃培养条件下,可高产红色色素。对红色色素进行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结果显示红色物质的分子量在350Da左右,彼此之间分子量相差14Da(推测相差一个CH2),可能属于同一类型的化合物。4.anti SMASH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菌株A6021有10个天然活性产物合成基因簇。基因簇N5.1NPRS(42,890 bp)与已研究报道的天然产物合成基因簇无相似性,结合文献,推测其为一种新型的内脂型硝基小分子的合成基因簇。成功构建基因簇N5.1NPRS基因工程菌株,对其发酵产物进行HPLC的检测发现,在含有天冬氨酸的培养基中,基因工程菌株与对照菌株有2个不同的产物差异峰。结论1.从日照海岸海域获得了25株候选新物种,确定了Marinomonas、Marinomonas、Arcticiflavibacter、Labrenzia和Loktanella海洋细菌属的五个新物种的分类地位,丰富了现有可培养海洋微生物资源库。2.Pseudoaltermonas sp.A6021所产红色色素是分子量为350Da左右、彼此又相差14Da的一类物质;A6021基因组中含有丰富的天然产物合成基因簇,成功构建了一个新型基因簇N5.1NPRS的基因工程菌株,为该基因簇功能的研究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背景蛋白质泛素化是一种动态的多层次翻译后修饰,涉及真核生物的多种生物学功能。例如,基因转录,DNA修复,信号转导,自噬和细胞周期调控等。目前也有数据表明,泛素化修饰通过靶向关键蛋白在信号转导途径中的活性,稳定性,亲和力和位置,在宿主抗病毒固有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的功能。而病毒诱导的信号接头蛋白(Virusinduced signaling adaptor,VISA)是RIG-I样受体(RIG-I l
背景研究表明脂肪细胞在抵御细菌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相关机制并不清楚。炎症小体是由胞浆内模式识别受体参与组装的多蛋白复合物,可以招募和激活促炎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pro-caspase1,活化的caspase1可以切割IL-1β和IL-18使其成为成熟的细胞因子并引起细胞焦亡的发生。我们研究发现炎症小体受体分子NLRP6在脂肪细胞中的表达量最高,由于NLRP6在脂肪细胞感染细菌后所起的作
背景三肽基肽酶Ⅱ(TPP2)是一种位于大多数真核细胞胞浆中的丝氨酸肽酶,其主要作用是从蛋白酶体剪切产物的N端去除三肽,与蛋白酶体一起完成蛋白质的降解。以往的研究发现TPP2具有多种功能,参与细胞衰老,细胞分裂,以及炎症反应等,从而影响组织器官的发育和稳态。最近的研究结果初步表明,TPP2也与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无菌性脑炎的发生有关,但是其相关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目的进一步拓宽TPP2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研
背景Gamma振荡(γ振荡)是大脑神经网络振荡的一种,频率在30-80Hz,参与大脑认知,情绪,奖赏等多种功能的调节。谷氨酸是大脑中最丰富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谷氨酸离子型受体AMPAR,介导了快速的神经元间的突触信号传递。依据是否存在GluA2亚基AMPAR可分为钙通透性AMPAR(CP-AMPAR)和钙不通透性AMPAR(CI-AMPAR)。研究表明CP-AMPAR介导了Ca2+内流,触发内
背景亚低温(mild hypothermia,32℃-35℃)作为一种临床公认疗法,常用来缓解缺血缺氧引发的神经损伤。亚低温同时也会引发如电解质紊乱、低血氧等多种并发症,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诸多限制。大量研究表明,RNA结合基序蛋白3(RNA-binding motif protein 3,RBM3)作为一种冷应激蛋白质,很大程度上介导了亚低温的神经保护作用。因此,在神经细胞中诱导RBM3特异性
背景肠上皮细胞是一类单层的特殊细胞,可分为簇细胞、杯状细胞和潘氏细胞等[1]。其中簇细胞主要作用是抵御蠕虫的感染、启动二型免疫反应,杯状细胞产生粘液,潘氏细胞分泌抗菌肽,隐窝处的潘氏细胞释放各种抗菌肽,具有杀菌作用[2,3]。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 TOR)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是磷脂酰肌醇激酶相关蛋白激酶家族成员之一,主要调
背景下丘脑室旁核(PVN)可通过交感神经系统(SNS)调控脂肪代谢。PVN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阳性神经元可调控肩胛间棕色脂肪组织(IBAT)的适应性产热,但其上游调控机制尚不明确。脂肪减少是帕金森病(PD)患者体重下降的重要原因,但发生机制不明。PD时黑质(SN)内的多巴胺(DA)能神经元大量丢失,同时伴有PVN的功能下降和SNS活性的增强。我们前期研究发现PVN上有大量DA受体(DR
背景在重组药物蛋白表达系统中,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inese hamster ovary,CHO)是最常用的哺乳动物表达细胞系,被批准的重组蛋白70%来自于CHO细胞。瞬时基因表达(Transient gene expression,TGE)具有成本低、周期短、操作简单等优点,不仅是生物药物开发早期阶段的重要工具,而且在科研中被广泛使用。但瞬时基因表达存在质粒易丢失、表达量低等问题。有研究表明,
背景Pax基因(Paired box gene)是一类重要的转录因子家族,脊椎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与Pax基因功能调控紧密相关,正常表达Pax基因动态调控发育相关基因转录、促进细胞增殖与自我更新、抑制细胞凋亡、引导前体细胞定向迁移与分化。Pax3和Pax7是Pax蛋白家族成员中仅有的两个包含完整PD(Paried DNA-binding domain)、HD(DNA-binding homeodoma
背景自然界中木聚糖是一种多聚五碳糖,结构非常复杂,大多数未被利用,需要经木聚糖酶降解成低聚木糖后才能被有效利用。木聚糖酶主要来源于微生物,因此构建产木聚糖酶的微生物工程菌可以丰富木聚糖酶来源,使其在工业、农业、食品以及饲料加工等多种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目的1.本研究从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和麦氏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macleodii)中筛选获得木聚糖酶新酶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