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en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交流与沟通方式最为深刻变革的互联网,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创造着新的机遇、环境和条件,“网络民主”应运而生。作为融入世界进程的重要步骤,中国于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从此,互联网在中国获得飞速发展,网民数量急剧增长。互联网在中国引发深刻的政治效应,成为影响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它不断影响和改变着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使其朝着公开、透明、责任、民主的方向发展。互联网在增进公民参与、推动政府治理模式转型、强化社会主义民主监督、培育公民社会成长以及建构新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等方面都起到了明显而独特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民主政治生活中初步呈现了网络民主的形态,网络民主成为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要求,网络民主也成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种积极探索和尝试。尽管,在党中央的文件中并未正式出现“网络民主”一词,但是,高度重视互联网的政治效应,积极引导和利用互联网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服务,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共识。然而,网络民主亦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发展也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带来多重的冲击和挑战,如削弱民主政治发展的稳定性以及动摇民主价值观等等。因而,全面认识网络民主及研究中国网络民主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即是对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研究的初步探索。论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网络民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理论阐述和说明,为全面认识和研究中国网络民主做好铺垫。本章首先从民主与技术的一般关系、互联网的基本功能与技术特征出发,来探讨互联网的民主潜质。互联网所具有的信息浏览、存储、沟通与交流功能,提供的多样化的服务,以及组织结构的开放性、分散化、信息的海量性和共享性、运作方式的虚拟性与交互性、技术的普及化和大众化都为现代民主的发展提供着新的条件和机遇。在此基础上,论文对网络民主的概念以及基本特征做了探讨。所谓网络民主,是以现实的公民为主要依托的网民、虚拟社群及社团利用互联网进行政治参与,以影响民主进程、政府决策的一种新型参与式民主形式,还包括政府利用互联网改善民主制度运作与增进深度民主的政治过程。网络投票、网络选举、电子政府、网络论坛的民意表达、网络政治动员、网络电子政党的发展等都是网络民主的实践形式。网络民主具有民主主体的平等性、民主参与上的直接性、便捷性,民主运作上的虚拟化、民主过程的互动性以及民主效应上的双重性等特点。   第二部分主要是对西方网络民主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之所以做这样的结构安排,缘于两个原因:其一是西方国家最早进行网络民主的理论研究,他们的探索为我们进行网络民主的研究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理论启发意义。其二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国家发展网络民主的制度与措施能为我们提供实践上的借鉴。从理论层面上看,大体来说,对网络民主的认识有两派观点,一是乐观派,其哲学基础认为技术从根本上是一种促进或者推动民主的力量,因而,他们认为网络民主在推动政府民主变革,提升公民参与,改进代议制,复兴西方公民社会以及增进社会资本等方面带来了民主的福音,是民主的希望。一是悲观派,其哲学基础认为技术也会带来集权,或者说,技术进步并没有带来公民参与状况和民主形式的根本改变,甚至破坏了公民的政治平等。因而,他们认为网络有可能被利用来加强专制统治,最为严重的是巨大的数字鸿沟影响了民主参与的平等性,而且网络也不能构建理想的公共领域,且降低了传统社会资本。从实践层面上看,西方国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网络民主的实践,一是大力进行信息化建设,着力缩小互联网数字鸿沟。二是构建和发展电子政府,加强服务,强化责任,促进公民参与。三是开发互联网的民主潜能,探索多种网络民主形式。   第三部分主要对中国网络民主的基础、兴起、发展阶段与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从现状看,中国网络民主的发展初具雏形,电子政府建设初具规模,其民主参与功能逐步显现,以时政论坛、政治博客、新闻跟帖等为形式的民意表达和参与蓬勃发展,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政治动员开始兴起,网络论坛成为一些社区进行民主自治和协商的空间与平台,网络调查和网络投票成为我国公民进行政治参与、反映民意诉求的重要形式,网络选举开始萌芽。从发展特点看,网络民主更凸显强烈的民意表达功能,网络舆论监督开始发挥实质性效力,起到维护权利和进行社会监督的重要作用,网络民主的发展具有强烈的“草根民主”特性,网民参与以讨论和提供建议为主而非投票和直接作出决策,以协商民主为主要形式,呈现“官民”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推动民主政治进程。网络民主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构成了推进网络民主的制约因素。从网络民主的基础条件来看,数字鸿沟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公民平等的网络政治参与权利;从网络民主发展的制度条件来看,分散化和失序化妨碍了民主的秩序化和规范化发展;从网络民主发展的主体条件看,网民的非理性化以及网络使用中的娱乐化,深刻影响民主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网络的民主价值利用不足。   第四部分主要对互联网及网络政治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影响进行了全面分析。从积极的影响看,一是互联网增进了政治参与、提升民主素养。网络民主开创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新形式,拓宽了民意表达渠道,健全了民意表达机制,提高了参与效能。网络民主的实践提高了民众民主意识,锻炼了民主能力,提升了民主素养。二是推动政府治理走向民主化和透明化。网络民主的公开、透明以及分权化和平等化的特征将有助于推动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由管制型政府向公开、透明和参与型政府转变,实现向公共治理型政府的转型。在这一进程中,网民的广泛参与增强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三是强化社会主义民主监督。网络民主增强了公民的知情权和表达权,在民主监督的主体、方式、层级与效能上都大大提高,网络舆论监督成为制约公共权力的重要手段。四是培育公民社会成长。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开放的多元的公共话语讨论空间,加大了公民志愿团体的联系与交往的纽带,增强了公民之间平等的交往与联系,提升了社会资本。最后,网络民主的发展推动新型政治文化的建构。互联网带来了新型政治价值观、新的政治平等观以及民主观,互联网增强自由与自主的个体意识,带来开放、宽容的政治心态和理性的辩论文化,催生着自治与志愿精神,为新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注入新的元素。从消极影响看,互联网及网络政治的发展也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带来诸多挑战,如动摇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削弱民主政治发展的稳定性,增加主流政治文化建设的复杂性等。本章还着重总结和分析了海外学者对互联网发展与中国民主转型的研究,国外学者的独特视角对于我们全面而深刻认识互联网发展对中国民主政治转型的影响颇具启发意义。   第五部分立足于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实际,在借鉴和吸收国外网络民主有益实践的基础上,着重提出了发展中国网络民主的主要原则和对策措施。网络民主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过程,有既定规律。从发展思路来看,发展网络民主不仅应立足本国实际,还应借鉴发达国家网络民主发展的一些经验;发展网络民主,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如人民当家作主、虚拟与现实相结合、有序化原则等。进行网络民主的建设,从硬件条件来看,首先要着眼于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保障公民平等的网络参与权利,同时,要推进以电子政府建设为主体的制度化建设,为网络民主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从软环境看,要从培育网络公民入手,提升网民素养,引导和健全网络民意表达,并着力于发展先进的网络文化,营造网络民主发展的健康环境,同时,加大法律和道德治理,加强网络民主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推进网络民主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逐步完善的过程,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进程。   结语部分主要是对中国网络民主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不管是从新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还是从理论与现实的双重视角,亦或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趋势看,网络民主都将获得大发展,必将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大展风采。
其他文献
金钱处罚方式在我国直至近现代才发展起来,许多理论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罚金与罚款的关系无论在立法层面还是在司法层面都没有理顺,致使罚金与罚款的适用在现实中出现自由裁量
学位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本文从历时性及共时性的维度对京西河套沟人的交往实践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提出“仪式性馈赠”的概念。   作为河套沟人文化图式中的重要组成,“仪式性馈赠”不仅在地方
5月7日,省委在兰州召开了全省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座谈会。会议按照推动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的要求,对全省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省委常委、省委组织
随着煤矿开采对自动化、少人化和无人化的发展,智能控制和远程监控已经成为了煤矿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本论文研制了一套适合于掘进机远程监控系统的设备.此设备主要由视频监
法律方法问题近年来颇受法学界的关注。然而,何为法律方法以及实践中如何运用法律方法等问题却依然存有很大争议。所以,探讨法律方法的界限成为必要。法律方法与法学方法存在着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但高科技的经济作业也带来电力上不小的网络损耗,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在10~220kV电力系统的网损达整个输送电能量的10%,其中10k
阳翰笙(1902.11.2—1993.6.7),20世纪20年代初投身革命,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中国文艺界卓越的领导人。中国电影的缔造者。著名革命作家。被誉为周恩来总理的得力助手。    上下求索,走上革命征途    阳翰笙,1902年11月2日生于四川高县罗场镇一个丝茶商家庭。姓欧阳,名本义、继修,阳翰笙是他的主要笔名。1918年,16岁的阳翰笙考入叙府联中(今宜宾一中),在这里,他与庆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