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探索性研究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77001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神经形态纤细,走行迂曲,其分布存在较多的变异。腮腺段面神经周围有血管、腮腺导管和淋巴结,颞骨段面神经周围基本全程被骨质包绕,因此该区域扩散张量成像(DTI)伪影严重。多次激发分段读取扩散加权成像(DTI-RESOLVE)能够显著减少磁敏感伪影和流动伪影,尤其适合对距离体表较近的腺体成像。本研究使用该DTI序列对腮腺和颞骨段面神经成像,采用共同空间和兴趣区对面神经进行组水平分析,以探索腮腺内面神经的分布模式,探讨周围性面瘫面神经的发病原因。一、健康人腮腺段面神经扩散张量成像分析【目的】使用DTI-RESOLVE序列描述腮腺段面神经,对腮腺段面神经进行组水平分析,以推测正常人腮腺段面神经的分布情况。【方法】在3T-MR,16名面神经健康志愿者进行三维T1结构像(3D-T1WI)和DTI-RESOLVE扫描。采用SPM-old norm及FSL工具包,参照0.5mm3体素MNI152标准空间图像,对3D-T1WI和DTI-RESOLVE数据进行空间标准化和非线性配准,以建立包含腮腺的0.5mm3体素组水平3D-T1WI标准模板,获得位于组水平标准空间的0.5mm3体素DTI数据。通过fslmaths设计直径为10mm的球形组水平共同兴趣区,置于茎突孔腮腺段面神经主干走行区。利用Track Vis和DTK扩散工具包对0.5mm3体素的DTI-RESOLVE数据进行指标解算和DTI面神经纤维追踪。对腮腺段面神经的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扩散率(MD)值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腮腺段面神经在组水平标准空间的二值化图谱,探索腮腺段面神经在腮腺内的分布方式。【结果】健康人两侧腮腺段面神经FA值、MD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侧腮腺段面神经基本符合面神经分布的解剖学结果。【结论】采用共同空间、共同兴趣区的DTI组水平分析,可以做为评价腮腺段面神经分布一种新的方法。二、健康人颞骨段面神经扩散张量成像分析【目的】使用DTI-RESOLVE序列对健康人颞骨段面神经进行神经纤维追踪,描述颞骨内面神经的分布,进行DTI指标组水平分析。【方法】18名面神经健康志愿者在3T-MR进行3D-T1WI和DTI-RESOLVE扫描。采用SPM-old norm工具包,将0.5mm3体素MNI152标准空间图像插值为0.4mm3体素大小,获得组水平0.4mm3体素MNI152图像,之后在面神经乳突段制作共同兴趣区。所有志愿者DTI-RESOLVE数据借助自身3D-T1WI与0.4mm3体素MNI152标准空间图像进行仿射变换和非线性配准,获得位于MNI152空间的0.4mm3体素DTI数据。使用FSL、DTK和Track Vis工具包对颞骨段面神经DTI数据进行指标解算和DTI神经纤维追踪,计算颞骨段面神经平均分布概率图谱和最大分布概率图谱。在颞骨段面神经最大概率图谱提取颞骨段面神经的各项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率(MD)、轴向扩散率(AD)和径向扩散率(RD),对两侧颞骨段面神经的各项DTI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健康人两侧颞骨段面神经的FA值、MD值、AD值和RD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颞骨段面神经的分布符合颞骨段面神经分布解剖学结果。【结论】DTI-RESOLVE序列可以作为一种MR成像方法用于研究颞骨段面神经,并可以使用DTI数据在共同空间、采用共同兴趣区进行组水平分析。三、周围性面瘫颞骨段面神经扩散张量成像分析【目的】使用DTI-RESOLVE序列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颞骨段面神经进行神经纤维追踪,进行患侧颞骨段面神经与健侧、健康人两侧颞骨段面神经组水平分析。【方法】在3T-MR,19名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3D-T1WI和和DTI-RESOLVE扫描,MR扫描方法和DTI数据后处理方法与健康人颞骨段面神经扩散张量成像相同。即:采用SPM-old norm工具包,将0.5mm3体素MNI152标准空间图像插值为0.4mm3体素大小,获得组水平0.4mm3体素MNI152图像,之后在面神经乳突段制作共同兴趣区。所有志愿者DTI-RESOLVE数据借助自身3D-T1WI与0.4mm3体素MNI152标准空间图像进行仿射变换和非线性配准,获得位于MNI152空间的0.4mm3体素DTI数据。使用FSL、DTK和Track Vis工具包对颞骨段面神经DTI数据进行指标解算和DTI神经纤维追踪,计算颞骨段面神经平均分布概率图谱和最大分布概率图谱。在颞骨段面神经最大概率图谱提取颞骨段面神经的各项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率(MD)、轴向扩散率(AD)和径向扩散率(RD),对两侧颞骨段面神经的各项DTI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周围性面瘫患侧颞骨段面神经与健侧比较:患侧面神经FA值下降,MD值和RD值升高,与健侧面神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侧面神经AD值与健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周围性面瘫患侧颞骨段面神经与健侧、健康人面神经比较:患侧面神经RD值升高,与健康面神经RD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值增高是患侧颞骨段面神经最突出的指标。【结论】周围性面瘫患侧颞骨段面神经周围水分子扩散增加,面神经完整性下降。患侧面神经髓鞘损伤是导致本组患侧面神经损伤的主要原因,而面神经轴索损伤不是导致本组患侧面神经损伤的主要因素。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杯状细胞是肠道负责分泌黏蛋白和形成肠黏膜层的主要细胞,肠黏膜是抵御肠腔内物理和化学刺激损伤的第一道防线。杯状细胞和黏膜层的缺失或功能障碍与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囊肿性纤维化和粘液性腺癌发生密切相关。其中,微生物、肠黏膜、肠道上皮细胞和肠道免疫系统的相互调控是维持肠道内环境平衡的最重要的因素。然而目前缺乏可供研究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体外模型。肠黏膜屏障的破坏是多种肠道疾病共同的病理学基础
既往我们研究发现,血红素氧合酶-1(HO-1)在内毒素急性肺损伤(ALI)中发挥重要内源性保护作用,但作用机制远未阐明。内质网应激(ERS)介导的细胞凋亡可能是参与肺损伤发病的重要环节,而HO-1对肺损伤时ERS调控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主要探讨ERS介导的细胞凋亡在HO-1保护内毒素ALI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为了探讨HO-1对内毒素急性肺损伤内质网应激介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我们
目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主要发病机制是患者体内恶性克隆细胞增多和细胞免疫耐受。MDS患者体内调节性T细胞和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的免疫调节功能亢进,IL-10、TGF-β等细胞因子的表达增加,以及高表达免疫检查点蛋白(ICP,如PD-1、TIM3、CTLA-4等)均可导致机体细胞免疫耐受。PD-1和
目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和血管周围炎症是促肺动脉高压(PAH)疾病发展的关键因素。PAH的病理生理学特征是PASMCs过度增殖引起肺血管重构,缺氧是造成PAH的主要诱因。目前PAH的潜在机制仍不清楚。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是许多病理生理过程的关键调节因子,包括但不限于细胞功能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以及血管生成。关于lnc RNA异常表达水平与PAH发生发展关系的深入的机制研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引发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泡沫细胞作为AS病变形成的重要病理标志,广泛存在于病变的各个阶段,在AS发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是泡沫细胞的重要来源,但其形成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新近研究显示,转录因子c-Fos(FBJ o
目的 观察化痰祛湿活血方对油酸诱导的脂肪变HepG2.2.15细胞LXRα/SREBP-1c/FAS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对恩替卡韦抗病毒作用的影响。方法 将脂肪变HepG2.2.15细胞分为6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联合组、激动剂组、激动剂+联合组。模型组加入空白组大鼠血清,西药组、中药组、联合组分别加入各组含药血清,激动剂组加入LXRs激动剂,激动剂组+联合组加入LXRs激动剂及联合组大鼠含药
目的通过重组可溶性小鼠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TRAIL)干预治疗免疫介导的SAA模型小鼠,观察其对SAA小鼠模型疗效;探索并建立CD8+T细胞体外刺激培养体系,分析探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中TRAIL对CD8+T细胞功能的影
目的1.本研究应用RNA-seq技术检测初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imia,SAA)患者、正常对照外周血CD8+T细胞中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和信使RNA(messager RNA,m RNA)的表达变化。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表达lncRNAs的作用靶基因,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
目的: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分析PNH患者CD59-和CD59+粒单细胞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和mRNA,筛选并研究其在PNH克隆增殖中的作用,初步探讨LncRNA促进PNH克隆获得增殖优势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探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患者接受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nti-human Thymocyte Globulin,ATG)治疗前后P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农村地区处于低社会经济地位人群的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斑块的发病率,寻找影响农村居民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发病的危险因素,为今后在农村地区进行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危险因素干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该研究为于2014年5月在天津蓟县杨津庄镇对45岁及以上的居民进行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基线调查记录了该人群的人口学特征,既往疾病史,个人生活习惯和体格检查结果,并对该研究人群进行了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