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题·视角·时空——1920-194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中的仪式叙事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Y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仪式是将信仰付诸于实践、表达其宗教信念与体验的某些明确的行为方式,它有一定的程序和运用的场合,不同的仪式其侧重点不同。仪式的进行能激发一种“集体记忆”的维持,重塑群体的某些心理。仪式叙事是指创作主体撷取民俗仪式场景及活动进行叙述的行为及其结果,是民俗叙事的一种。仪式本身具有叙事功能。仪式叙事在小说文本中大量出现。中国20-40年代乡土小说中,就常常出现仪式叙事。仪式叙事在乡土小说中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   论文以中国20-40年代乡土小说文本中的仪式叙事为研究对象,对仪式叙事的母题、视角以及时空进行分析论述。仪式叙事不是单纯的民俗标本描写,作家并不是为了写仪式而进行仪式叙事。仪式叙事中显现的献祭母题和隐现的狂欢母题相互交织,二者呈现的都是民间风俗仪式。献祭母题引发文本的悲剧意义,而狂欢母题则表达了自由与激情、讽刺与抗争。   视角是小说家为了展开叙述或为了读者更好的审视小说的形象体系所选择的角度及由此形成的视域。仪式叙事的视角与小说家要表达的内涵、目的和审美特性相关,中国20-40年代乡土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视角是童年视角和成人视角,在成人视角中又因为他者身份的不同分为归来者视角和外来者视角。   仪式具有过程性的特征,其本身包含着时空,仪式叙事也存在时间与空间的问题,仪式叙事时间实际上是仪式时间与叙事时间的多种关系形态,仪式叙事的空间就是仪式场,它分为物理概念与精神概念的仪式场。物理概念的仪式场指的是仪式的场景和地点,属于地理性的空间。精神概念的仪式场是抽象的意志场,最重要的特征是封闭性。作为“他者”的仪式场之外往往是对应于仪式场出现。由于仪式场之外的叙事参与,它往往引发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  
其他文献
新文化运动时期白话文写作成为了主要创作方式,诗也不例外,这一时期,白话新诗的创作成为了新诗运动的主要方向,这直接导致了中国新诗的“诗体大解放”,各种新诗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出
有关校准的问题总是必须放到具体环境中来回答。这里有一个关于编码器精确度的教程。 Questions about calibration must always be answered in a context. Here’s a tuto
期刊
期刊
舆论监督难,难在哪?如何破解?多年来,这个课题一直困扰着新闻界.从2006年11月8日开始,《厦门日报》正式开辟了“监督在线”版(创版时为“记者行动”,今年1月19日改为现刊名),
传送带问题一直是教师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同的放置方式,传送带上物体的受力情况不同,导致运动情况也不同。但不管传送带如何运动,只要我们分析出物体的受力情况,就可以
期刊
期刊
长期生活工作在基层的摄影艺术家陈维寿,最近又推出了他的一部专题摄影集——《金沙流影·远逝的七棵树》(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这是一部用镜头留住即将消逝的秘境
期刊
摘 要 渔船上操作控制舵的重要装置就是舵机,其主要功能是保证船舶在给定的航线上按照人的意图航行,确保安全航行。现代船舶大多采用电气式系统和机械式舵机。但在现实 应用中液压系统舵机具有体积小、占用空间小、重量轻,速度调节方便,易于实现自动过载保护和自动化,使用寿命长,零件润滑性好等优势。由于传统船舶舵机系统普遍存在的局限性,我们构造的新型舵机系统利用了数字液压技术,既具有功能强大、知识简单的优点,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