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痨的源流及用药规律研究

来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ied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肺痨自古就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症状多以阴虚及肺系症状为主,病情较轻者,不一定诸症悉具,病情较重者每每兼见。肺痨的病名总的而言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症状特点而命名的,如骨蒸、劳瘵、劳嗽、伏连等;一类是因其传染性而命名的,如尸注、虫疰、传尸、鬼疰等。历代医家对肺痨的认识,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春秋战国至东汉末期,认为肺痨属慢性虚损性疾病,提示肺痨的发展会导致患者日渐消瘦,体虚形成劳损。从魏晋到唐宋时期,医家将本病与虚劳区分,提出了 "痨瘵"之名,明确了病位在肺,认识到本病是传染性疾病,有强烈的传染性,并提出了"肺虫"致病说。到明清时期,本病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日趋完善,众多医家均认为外感和内伤同时存在,外感为痨虫传染,内伤的原因多为禀赋不足,男子房劳,女子血虚以及营养不良等而致的正气虚弱。外感和内伤往往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元代葛可久的《十药神书》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书。其后,龚居中撰写的《红炉点雪》,也是一部讨论肺痨的专书。用药方面,秦汉时期对于肺痨的认识尚处于虚劳阶段。从4首治疗肺痨的方剂中可以看出补虚特点明显,医家多用温补之品治疗,且较多的运用动物之品。在魏晋至唐宋时期治疗肺痨的方剂中,按功效分类可得16类药物,其中补虚药独占30.9%,紧随其后的是化痰止咳平喘药和清热药。补虚药中使用频率在前5位的有甘草、人参、当归、麦门冬、阿胶。这些药物均以益气为主要功效,兼有滋阴、养血之功。肺痨一般病程较长,虚证多见,故而治疗以补虚为主,兼以化痰止咳、清热之法。同时,由于"肺虫"致病的病因提出,医家常适当使用攻毒杀虫及驱虫药。《十药神书》作为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使用药物大体可分为止血剂、止嗽剂、祛痰剂、调补剂4类。书中提出了阶段性的疗法,着重提出了食疗,对后世医家治疗肺痨影响深远。明清时期,治疗肺痨的药物按功效分类可得12类药物,其中补虚药独占46.09%,使用频率在前5位的为甘草、人参、当归、麦门冬、黄芪。明清医家更注重益气养阴,主要是考虑到肺痨以阴虚为主要病理特点,益气补虚方可培元。明清医家亦多用清热药,清热药可退骨蒸,祛虚热,清热凉血方能止血,用药如生地、知母、地骨皮、黄柏、丹皮。化痰止咳平喘药及利水渗湿药也使用较频繁,如茯苓、桔梗、川贝母、杏仁等。所以,明清医家治疗肺痨更注意滋阴退热,兼以对症治疗。现代临床上由于长时间的使用西医治疗,出现耐药性、复发等各种难治性肺结核,故而使用中药配合肺结核治疗。本文梳理了肺痨的源流,分析了各时期医家的认识及用药规律,充分说明了中医药在治疗肺痨其有丰富的经验及优势。现代肺痨的治疗当以补虚培元,加上对症治疗,既可缓解患者症状,也可以增强正气,使得患者更易康复。
其他文献
昆山市市北村在民生幸福中促进党建固本强基的做法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2004年5月3日和2010年5月21日,时任总书记胡锦涛和时任副总理李克强先后来该村考察,作出了农村
<正>初中阶段虽然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端,但是这一阶段的教育但负着双重任务,既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任务,又要为地方高中事业的发展输送合格的新生,这本身就给教学研究和
针对直管、弯管与法兰的角焊技术在现代机械制造中的需求越来越大,基于台达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及其所需扩展模块,并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为双工位自动焊接机设计了一套先进
<正> 患者郑××,男,42岁,教师.于1982年4月28日初诊.主诉:失眠头痛头昏38天.患者自述本人在3月20日因受风寒发冷发热,当日家中有事,心情不悦,罹受外感之邪数日不愈,经当地医
目的:观察新鲜中草药外敷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31例骨折患者手法复位后外敷新鲜中草药,小夹板或石膏托外固定,观察疗效和并发症。结果:随访0.5~2年,全部临床治愈,
行政自由裁量是行政法治化趋势下的具有合法性与价值合理性的"非制度"领域。但自由裁量权固有的"自由"属性,使其存在着合理性基础上的滥用危机。就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属性而论,
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发展资源 ,而西部发展的最大瓶颈是人才的匮乏和对现有人才资源利用的严重不足。人才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是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的根本
自从1984年我国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后,一直实行对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的制度。在此期间,央行对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利率进行了多次修订。本文侧重论
<正> 此文报告以下各属的新种计18种:滇南匹克茶Piquctia austroyunnanensis Hu,红花油茶 Ca-mellia chekiangoleosa Hu,嵩明山茶 C.Sumingcn-sis Hu,滇南山茶 C.austroyunn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