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教师与经验教师在少儿英语在线课堂中的教师提问策略比较研究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ke3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网络在线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点。与传统的线下英语教学模式一样,教师提问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线上英语课堂中也受到高度重视和普遍运用。国内外学者在教师课堂提问方面都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但针对某一课型及不同经验值教师进行对比的研究较少。因此,对教师提问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借鉴意义。
  本文基于教师提问较为频繁的阅读课型,对新手教师和经验教师的提问现状进行观察研究。本研究以Long&Sato的问题分类法和Jacobsen等人的提问策略为理论框架,采用课堂观察法、访谈法分别对两名新手教师和两名经验教师的十二节课中的867个问题进行了对比研究,旨在回答以下问题:第一,在线英语教学中,新手教师和经验教师的提问类型有哪些?是否有差异?第二,新手教师和经验教师使用了哪些提问策略?是否有差异?第三,若存在差异,原因何在?
  研究发现,这四名教师在教学中都很重视提问,但在提问类型的和提问策略的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1)提问类型:在回应性问题分布方面,新手教师使用的理解核实类问题多于经验教师,而经验教师使用的澄清请求和确认核实类问题均多于新手教师;在认识性问题分布方面,经验教师使用的各类问题均明显多于新手教师,且问题类型的分布更均衡。(2)提问策略:新手教师使用的重复和转指策略多于经验教师,而经验教师在启发、解释和探究策略的使用上要多于新手教师。(3)从访谈结果来看,新手教师教学经验的缺乏以及对提问策略理论知识缺少系统性的了解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对比分析从正反面发现其不足和可借鉴的地方,在为教师提问策略研究作出补充的同时,也试图为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改进课堂提问策略提出有效建议。
其他文献
诗集《漳河水》作为解放区文学的重要成果,是中国诗歌探索“民族形式”的重要代表作,也是阮章竞的重要代表作品。目前对于诗集的研究,学术界仅集中于对诗歌《漳河水》的研究,缺乏对其他作品的关注和研究,忽视了其他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割裂了诗人写作的整体性与诗歌写作的发展性,对阮章竞20世纪40年代诗歌写作研究、艺术规律的讨论仍很欠缺。  本文以诗集《漳河水》为研究对象,溯源写作背景,运用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文
作为曹禺生命三部曲之一的《日出》自1936年发表以来,经历了复杂的版本变迁。作家的每一次改易都受到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制约,且新的版本的生成意味着作品艺术面貌与言说空间的改变,进而影响到剧作的文学史经典化阐释与构建。本文试图勾勒《日出》版本流变过程,考察促成版本生成的多重因子,并探究文学史书写同作品版本间的隐秘关联。  绪论部分首先对曹禺《日出》的文本研究及版本研究情况进行了简要梳理,针对当前新文学
学位
《子夜》作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里里程碑式的经典作品,在1933年年初出版后便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其后的二十世纪里,《子夜》获得的评价随着社会政治环境、文学研究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子夜》诞生的三十年代,茅盾受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怀着“感时忧国”的理念笔耕不辍,开辟了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天地。到了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子夜》不断被政治话语遮蔽与修改,逐渐变成只剩阶级思想价值的模式化文本。改革开放以后,文学
学位
都市边缘人群体构成了黄咏梅中短篇小说的主要形象,但小说的涵盖范围和深层意指不止于此。黄咏梅小说发掘了都市中人在面对转型期时,所潜藏的焦虑、空虚、孤独、厌倦、认同困扰等具有普遍性的“边缘状态”,并在对日常生活的书写中表达了作家对其背后关于精神状态与生存本质的思考。  论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章分析都市人的精神困境的形成背景,将其视为时代内在冲突的缩影和社会转型期的普遍现象,主要从代际冲突、城乡
学位
“红色经典”并不是一个空洞的能指,一部红色作品的经典化历程,凝聚了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重要信息,再现不同时代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风尚。  《青春之歌》代表了十七年文学中知识分子题材的文学创作成就。从诞生之初的街头巷尾争相传阅,到引发文艺精英与普罗大众大讨论;从作家主动修改,到“重写文学史”的人性化反思总结;从新时期大众阅读境遇“遇冷”,到如今的学界的多元化解读,可以看出,随着历史的推移,《青春之歌》的评
“零余者”形象是观察时代症结的精神样本,描述了知识分子因无法找到可以认同的价值据点而呈现出飘零的存在状态,在现实内涵中展现为与社会价值体系的冲突或者与自我的内在冲突,自动生成为“零余者”的文学研究价值。此外,作者亦是时代个体,对待“零余者”采取的态度差异也值得探讨。本文试图从“零余者”与自我、社会、作者三个维度切入,梳理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新世纪以来文学作品中“零余者”形象,基于不同时代的
学位
《围城》的接受史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半个世纪里,《围城》经历了争议→沉寂→狂热三大轮考验,最终实现了学术界和民众全方位的接受,确立其文学经典地位。本文从接受史的角度,回顾和考察了《围城》在现代中国政治与文化双重变奏下不同时期的解读和读者接受情况。《围城》1940年代一出版,即引起了学术界两极化纷争。新中国前三十年,左翼话语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文学与政治紧密捆绑,阶级斗争愈演愈烈,《围城》在大陆销声
学位
文学作品反映的内容总是与现实生活的变化息息相关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大潮的涌起,中国开始了自己的现代化建设。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打工潮的涌起,外来务工群体在不断壮大,截止2006年末全国的打工者多达1.3亿。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打工文学正是在反映打工者漂泊异乡的感受中应运而生的,真实地反映了打工者的漂泊心理,乡愁、情怅、理想、志向等等。打工文学也因此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城市
美国总统就职演讲是让受众了解新任总统对美国国内和国际事务的态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美国总统构建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的重要手段。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讲中,第一人称主格代词是频繁出现的语言现象。本研究从社会认知角度对第一人称主格代词进行批评话语分析,以及物性系统为分析工具,解决了以下三个问题:1)以第一人称为参与者的及物性小句呈现怎样的分布特征,以及第一人称主格代词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讲中发挥怎样的语用功能?2
互联网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使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其对教育方式和观念的影响也在与日俱增。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这样一个大型开放网络课程应运而生,国内有许多慕课平台先后建立。对于慕课学习者的研究逐年增加,但是关于慕课平台上外语学习者动机和策略的研究并不多,且关于二者在慕课学习环境下相互联系的分析更少。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慕课平台的外语学习者学习动机和学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