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亚欧大陆保存较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研究物种多样性的理想之地。2013年和2014年6、7、8和9月赴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北坡,依据不同森林类型和土壤类型采用“之”字形多点采样法,在海拔800-2650m区域内采集土壤样品324份。以稀释平板法和形态学鉴定法,共分离得到133株弯颈霉。 通过对弯颈霉属(Tolypocladium)真菌在长白山的生态分布分析,发现其种类与数量的分布特点:从海拔1500-1800m逐渐增加,从1800-2000m逐渐减少,从2000-2600m逐渐增加,在2600m以上没有分离到;从6月至8月份离到的弯颈霉的数量逐渐下降,9月又有所回升,但是较7月份少。 对133株弯颈霉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及18S rDNA-ITS和延长因子(elongationfactor1-α)的核酸序列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18S rDNA-ITS序列所建的系统发育树与Blast结果并不一致;与18S rDNA-ITS序列分析相比,依据延长因子核酸序列所建的系统发育树,其鉴定结果更准确。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33株弯颈霉属真菌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40个通用引物中筛选出了10个稳定性及多态性好的引物,鉴定结果表明,ISSR表现出很高的遗传多态性,多态性条带达到79%,且扩增结果有很好的重复性;无论是海拔还是月份各居群间群体遗传变异较小,这可能是由于弯颈霉生态适应强,即海拔和采集时间(月份)对弯颈霉的遗传变异并没有明显的影响。 通过对三种弯颈霉(雪白弯颈霉、柱孢弯颈霉、地生弯颈霉)的生长培养基、pH、光照、氮源和碳源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发现,在同一环境下,最适光照条件为光暗交替(12h),最适合培养基为PDA,孢子萌发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硫酸铵;三者不同的是:三种弯颈霉中,雪白弯颈霉(Tolypocladium niveum)的长势始终最好,产孢量也总体偏高。雪白弯颈霉的最适培养基为PDA,最适温度为25℃,对酸度不敏感,当pH为7时,产孢量最大。其菌落生长最适合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钠;地生弯颈霉的最适培养基为MEA,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6。其菌落生长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柠檬酸铵;柱孢弯颈霉的最适培养基为PDA,最适温度为25℃,柱孢弯颈霉的生长对酸度不是特别明显。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