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Br改性钙基吸附剂的CO2捕集特性及硫酸化影响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666x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氧化钙的碳酸化-煅烧循环反应的CO2捕集技术,简称钙循环技术,是当前研究较多、前景较好的CO2捕集技术之一。然而,该技术存在两个难题:其一,在长期的循环使用中,钙基吸附剂易发生烧结而导致吸附能力下降;其二,烟气中存在的少量SO2会严重影响到钙基吸附剂的循环CO2捕集性能。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本文通过碱金属改性的方式提高不同类型钙基吸附剂的循环性能,并研究了硫酸化对碱金属改性吸附剂CO2捕集容量的影响。
  首先,本文采用微量NaBr改性钙基吸附剂的方法。筛选了CaCO3、白云石和溶胶凝胶法钙基材料等3种不同类型的钙基前驱体作为原材料,在用以上3种原材料制备CaO基吸附剂的过程中,对其分别掺杂NaBr进行改性,从而获得所需的CaO/NaBr、白云石/NaBr、SG-CaO/NaBr三种改性钙基吸附剂,对比研究了3种钙基吸附剂在掺杂NaBr改性后的碳酸化和硫酸化反应效果。在热重分析仪上进行了循环碳酸化-煅烧实验,并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仪、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仪器分析了NaBr改性对钙基吸附剂晶体结构、孔径分布、比表面积、表面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于CaCO3和白云石两种前驱体制备的钙基吸附剂而言,NaBr改性对钙基吸附剂的循环CO2捕集性能有积极影响,50次循环后,CaO/NaBr的CO2捕集容量为0.22gCO2/g吸附剂,是未改性钙基吸附剂的3.67倍。相比之下,白云石/NaBr的稳定性最高,50次循环后的CO2捕集容量仅降低约10%。然而,对于溶胶-凝胶法合成的CaO基吸附剂,NaBr具有负面影响:NaBr使吸附剂的CO2捕集容量大幅降低,且吸附剂大部分孔消失,出现严重的烧结。
  然后,利用分形理论研究了不同钙基吸附剂孔隙结构和分形维数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在50次循环碳酸化-煅烧反应过程中,随着循环反应次数的增加,CaO及其NaBr改性钙基吸附剂与白云石及其NaBr改性钙基吸附剂的分形维数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对于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吸附剂而言,由于其纳米结构特性,分形维数是较为复杂的,在20次循环后,SG-CaO的分形维数比SG-CaO/NaBr高,也因此在表观形貌图中观察到更丰富地孔隙结构。
  最后,在自制热重反应器中进行了0.1%、0.2%以及0.3%三种浓度SO2条件下,3种钙基吸附剂改性前后的循环碳酸化/硫酸化-煅烧实验,研究了钙基吸附剂的循环CO2捕集性能和累积SO2捕集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虽然SO2和CO2之间存在着竞争反应,但是NaBr对不同类型吸附剂的改性效果不同。存在SO2条件下,在10次循环反应后,CaO/NaBr吸附剂的CO2捕集容量是纯CaO吸附剂的1.68倍以上;白云石/NaBr吸附剂的CO2捕集容量是白云石的1.53倍以上。对于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吸附剂而言,NaBr表现出负作用,SG-CaO/NaBr吸附剂在10次循环后的CO2捕集容量反而比未改性前略有降低。结果说明,NaBr能有效增强CaCO3和白云石两种前驱体制备的CaO基吸附剂的CO2捕集能力。
其他文献
自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被大量排放到大气中,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影响人类生活环境的问题。其中针对高温工业烟气碳排放,基于Li4SiO4基吸附剂的燃烧后捕集技术因其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备受关注。熔融掺杂是Li4SiO4基吸附剂改性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方法之一,然而目前国内外熔融掺杂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熔融盐的改性效果测定及机理研究,他们的制备条件和实验条件各不相同,很难直接横向对
学位
针对CaO基吸附剂工业化应用的需要,基于实际钙循环系统应用、工业规模化生产和吸附剂性能的要求,提出了高性能钙基吸附剂的全流程半工业化制备方法,开展了造孔剂改性CaO基吸附剂小球及相关改性机理、吸附剂整体性能及工业化应用评估的研究,为改性CaO基吸附剂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为缓解吸附剂成型过程的负面影响,选取三种新型造孔剂(尿素、聚乙二醇、聚乙烯醇)添加到钙基吸附剂小球中,探究不同种造孔剂对
我国燃煤发电的煤炭消耗量巨大,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燃煤过程的砷等有害痕量元素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关注。开发经济可靠的燃煤电厂砷排放控制技术是当前研究热点。本文在调研文献的基础上,选用配煤掺烧调配矿物控制砷的排放的技术路线开展研究。开展煤中不同矿物组分的气相砷吸附实验,以掌握不同矿物组分对砷的吸附特性,基于此提出了利用释放指数评价煤中砷的挥发特性的模型,并考虑燃烧过程矿物对砷的释放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是应用最广泛的烟气脱硝技术。目前商用SCR使用钒钛催化剂,活性温度窗口(300-400℃)较高且窄,在燃煤电厂烟气脱硝时需布置在高温高尘区,长期运行存在磨损、堵塞等问题;由于活性温度窗口受限,也无法适应水泥炉窑、烧结烟气的脱硝需求。因此开发低温(<300℃)SCR技术是当前工业源烟气NOx排放控制的重大需求。然而,低温SCR催化剂难以克服SO2中毒问题,是低温SCR技术商业
学位
我国每年产生的生物质农林业废弃物占据世界的首位。燃煤耦合生物质气化发电将生物质气化产生一定热值的燃气送入燃煤锅炉辅助燃烧,是一种可以大规模处理生物质、与生物质直燃发电相比具有较高发电效率的技术。这种间接混燃的发电技术已被列为国家新增鼓励产业,目前已有一些工程案例。成型技术将生物质能源品质提升,但会改变其组分。目前成型生物质的流化床气化特性、结渣特性研究报道较少,且气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焦炭,对其规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技术通过氨还原剂直接喷入高温烟气,将氮氧化物(NOx)还原成N2和H2O,是目前垃圾焚烧电站控制NOx排放最主要的手段之一。但工业实际中,因SNCR脱硝受温度窗口和还原剂与烟气混合效果的限制,脱硝效果根本无法满足日益严苛的排放标准。本文基于含氧化合物类添加剂能一定程度拓宽温度窗口,及生物油富含各种含氧化合物角度考虑,在高温管式炉上实验研究了生物油强化SNCR脱硝潜力。在
学位
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能够清洁高效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发展该技术有助于减少现代社会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并加速当前能源结构的转型。吸热器承担着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的关键作用,对其进行研究与优化可以有效提升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的总效率。本文从光学和热学两个方面对锥形腔式太阳能高温吸热器进行了模拟研究与分析,探究了几何参数和盘管布置方式等因素对吸热器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  本文根据现有碟式聚光镜的几何结构,设计
槽式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清洁发电技术,可以高效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是解决当前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重要的途径之一。集热器是太阳能光热转换的核心设备,采用纳米流体作为集热器的传热介质,是提高集热器效率的有效措施。论文对基于多壁碳纳米管/导热油纳米流体的槽式太阳能集热器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开展了相关的实验研究。  论文首先建立了太阳能槽式真空集热器的光学模型。根据蒙特卡洛射线追踪法的原理,使用光
纳米颗粒的火焰喷雾热解(FSP)合成法具有合成效率高、易放大、控制变量多、污染小等优点,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功能材料合成方法。但这个过程是一个多尺度、非线性、强湍流、复杂颗粒动力学演变过程,用理论和实验方法很难理解并优化该过程。将计算流体力学(CFD)与颗粒群平衡模型(PBM)结合是研究火焰喷雾热解过程、预测纳米颗粒产品性质的有效方法。尽管有多种CFD方法和多种PBM方法,但湍流燃烧的大涡模拟(LES
学位
氧化物半导体气敏传感器由于价格便宜、使用方便的特点,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化学传感器。然而,单独的金属氧化物的气敏性能很难满足实际的要求。因此,目前最为常见的改进手段是通过掺杂来提高灵敏度、缩短响应时间等。此外,不同的合成方法对最终材料的气敏性能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与传统的湿法合成相比较,火焰喷雾热解制备法具有其天然的优势,能够一步快速制备功能形貌可控的纳米材料。本研究首次利用火焰喷雾热解方法合成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