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经济贸易快速发展,企业经营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增大,企业资产质量受到质疑,资产减值问题为各国会计界普遍关注,我国对资产减值会计的认识和研究也在逐步深入。基于稳健原则,我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资产减值政策,继首次尝试对存货和应收账款计提减值准备之后,财政部多次修订了资产减值的相关规定。1998年财政部颁布《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补充对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减值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计提资产减值的随意性;2000年财政部明确提出“资产减值”概念,并由四项计提增加到八项计提减值准备,力求真实反映企业资产价值,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由于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起步较晚,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务上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选择被作为一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工具。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2006年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在很多方面做出重大调整,不仅扩大了资产减值的计提范围,更明确提出“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以后期间不得转回”,试图遏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那么,新减值政策的实施是否能实现准则制定者的初衷,新准则下资产减值的经济后果如何?本文将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作为研究起点,回顾了资产减值准则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因和手段,比较了新旧资产减值准则在概念引入、减值范围、会计处理等方面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了新资产减值政策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新减值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由于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同时在减值迹象判断、可收回金额确定、资产组认定等方面存在盈余管理空间。通过对2005-2009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年报数据的描述性统计以及新旧准则两个年份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揭示了新资产减值政策的实施效果,证明了新资产减值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资产减值的计提与经济因素的相关性增强了,且随着政策的逐步推行,资产减值的稳健性也得到提升。最后针对结论及新减值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