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颅手术机器人系统设计与人机协同控制研究

来源 :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3cbbf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颅手术适应症广泛,是治疗颅内胶质瘤、颅内损伤、颅底肿瘤的常用手段。然而,目前开颅手术耗时费力,风险较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人机协同智能开颅手术机器人系统,结合医生手术经验丰富、灵活性强和手术机器人高精度、可视化的优势,保障手术安全,缩短手术时间,提高开颅手术的临床效果。由于手术过程中需要保证医生处于绝对控制地位,因此采用人机协同控制方法来保障人机交互性良好以及手术安全性。本论文中对手术需求进行详细分析,完成了机器人系统的硬软件架构,设计了人机协同控制算法,并通过一系列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本研究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540036)和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Z161100001516011)开展“开颅手术机器人系统设计与人机协同控制”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与取得的成果如下:首先,手术需求分析与系统方案提出。根据多次参观手术以及与医生的沟通完成手术需求分析,并根据需求提出人机并联协同开颅手术系统方案,完成采用机器人辅助手术的手术流程与手术布局的设计;其次,对设计的六自由度机械臂进行建模分析与运动性能仿真。在机械臂质量分布均匀的假设下,通过Creo对机械臂进行建模,导入Adams中与Matlab/Simulink实现对系统的运动学仿真,并采用微分法实现机器人运动学控制。运用蒙特卡洛法对机器人工作空间进行了验证。最后通过空间圆弧插值算法实现了开颅手术机器人需要的三维不规则曲线轨迹规划的功能;然后,基于阻抗与导纳的控制算法,提出了机械臂的人机并联协同交互控制策略,并进行了算法仿真验证。在位置控制器的基础上,利用六维力传感器获得医生操作意图,实现阻抗与导纳控制算法,提高医生与机器人交互安全性与灵活性;最后,通过拉格朗日能量法进行“零重力”下目标点的调节控制,实现了机械臂的重力补偿,减轻了医生手术操作负担。采用牛顿-欧拉算法实现了机器人的动力学补偿,进而实现六自由度机械臂的动力学解耦以及轨迹跟踪控制。
其他文献
本文以聚碳酸酯滤膜(PC膜)为模板制备金三维纳米柱阵列电极(3DGNEs),通过循环伏安法电聚合对氨基苯甲酸(4-ABA)修饰常规金电极和3DGNEs,并以此为基底组装冈田酸(OA)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NAD能够通过降低氧化应激水平保护同步辐射造成的大鼠性腺组织损伤、阿霉素造成肝脏损伤或者保护H2O2造成的细胞损伤。因此,研究NAD和NAD相关的酶在氧化应激和抗氧化中的作用
雷电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其发生的过程通常伴随着强大的声、光、电等信号辐射,从而对人类社会活动、人身安全等构成威胁。雷电灾害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而通过对雷电的
帕金森综合症(PD)是常见于中老年人的一种神经变性疾病。由于α-突触核蛋白(α-syn)会产生基因突变,因此科学家们常将其与PD的发病机制联系起来。研究表明,其可溶性寡聚物会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机交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显得非常重要。人们开始追求一种更自然、更智能、更符合人类交流习惯的交互方式。基于手势的信息交流自然、方便,并能实现
可持续供应链模型的构建是现代供应链成本优化的重点研究课题,传统的供应链模型过度追求成本上的最优,忽视了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的不良影响。针对供应链研究中存在的环境、社会
红外成像系统具有隐蔽性好、探测距离远的优势,在现代国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远距离机载成像过程中,目标所占的像素很少,通常呈现出点状特征。受大气扰动及光学散射等影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我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得到了突出体现,并且把创新摆在了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正由传统模式逐渐向智能制
目的:采用衰减全反射(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ATR)傅里叶变换红外(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冻死后的新西兰白兔玻璃体液(Vitreous humor,VH)的生化改变,为冻死法医学鉴定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方法:选用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54只,雄性,体重1.92.3 kg,由上海动物实验公司提供。在
高速飞行器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热点。由于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越来越复杂的飞行环境,对于高速飞行器的控制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具有高度非线性、飞行环境复杂以及参数不确定性等特点,提出了基于随机鲁棒优化的控制方法。另外,对飞行器的姿控系统进行了性能评估方面的研究,以确保飞行控制系统的正确性和可靠性。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姿态控制,提出了基于随机鲁棒优化的LQR控制方法。首先分析了不确定性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