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卟啉、螺芴和茚满二酮类的非富勒烯小分子受体材料的合成及光伏性能的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gp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化石能源,出现了能源危机和温室效应等许多问题。有机太阳电池技术能够直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有望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之一。有机太阳电池的活性层材料一般分为给体材料和受体材料,其中非富勒烯类小分子受体材料具有溶解性好、吸收可调节、合成简便等优点,吸引了许多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兴趣。本论文围绕非富勒烯小分子受体材料展开,通过选择不同的给电子和吸电子单元,设计和合成新的非富勒烯小分子受体材料。在第二章中,我们合成了基于卟啉和苝二酰亚胺的两个小分子PORPDI和PORPDI-2F,在第二个分子的侧基上,我们通过引入氟原子来改善受体小分子在活性层中的堆积。结果表明,卟啉小分子侧基上的氟原子对于材料的吸收有一定的影响。这两个受体材料和给体材料PBDB-T一起制备的光伏器件的能量转换效率分别为0.82%和2.87%;和给体材料PTB7-Th一起制备的光伏器件分别获得了1.60%和2.97%的能量转换效率。基于PORPDI-2F分子的器件的短路电流密度和填充因子均优于基于PORPDI分子的器件。这些结果表明,利用氟原子的修饰,提高了苝二酰亚胺类卟啉受体材料的光伏性能。在第三章中,我们利用螺芴、2,1,3-苯并噻二唑和双氰基罗丹宁,设计和合成了两个宽光学带隙的非富勒烯小分子受体材料SFABR和SFABTR。它们的吸收和常见的聚合物给体材料有很好的互补。经过器件优化后,这两个分子和PTB7-Th制备的光伏器件分别获得了1.33%和0.76%的能量转换效率。在第四章中,我们用双氟取代的双氰基茚满二酮、2,1,3-苯并噻二唑和4H-环戊[2,1-b:3,4-b’]二噻吩设计和合成了两个具有A-D-A-D-A结构特点的非富勒烯小分子受体BTIC4F和BTIC6F。其中,我们在BTIC6F分子的2,1,3-苯并噻二唑中引入了两个氟原子。在基于PBDB-T和两个小分子受体的未优化的器件中,分别取得了3.35%和5.57%的效率。其中基于BTIC6F的器件的填充因子比基于BTIC4F的器件有了大幅的增长,这说明BTIC6F的活性层中有着更好的形貌。我们对基于BTIC4F分子的器件进行了进一步优化,最后获得了7.93%的能量转换效率。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最常见的一种关节炎,是导致老年人慢性疼痛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约有2.5亿患者遭受骨关节炎的困扰。OA的病理特征主要包括关节
目的在动物水平上研究白藜芦醇通过激活SIRT1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胸主动脉内皮的脂质沉积、炎症和功能障碍;在细胞水平上探究SIRT1改善胆固醇诱导的内皮细胞毒性的分子机
21世纪以来,以风能、太阳能等为代表的绿色可再生清洁能源逐渐成为人类主要能源,改变了世界能源的生产、传输与消费革命。并网逆变器作为可再生能源系统能量转换的核心装备直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传统的环境污染治理模式即谁污染谁治理,已不能适应当今环境问题治理的需要,因此,第三方治理模式应运而生。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聚合物太阳电池(PSCs)具有低成本,柔性,质轻以及制备相对简单等良好特性,很符合大面积工业制备的需求,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目前,单结聚合物太阳电池的最高能量转化
[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核磁共振技术获取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可反映血脑屏障通透性、脑结构、脑功能的数据,探寻SLE血脑屏障通透性与脑结构及功能之间的相关性。观察SLE模
本研究基于2018-2019连续2年对4ha不同采伐强度下(未采伐、20%采伐强度、40%采伐强度和60%采伐强度)针阔混交林中100个幼苗监测样方内乔木幼苗的动态监测,比较了不同采伐强度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进行病变牙齿的置换,因此牙种植体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种植体在人口腔内要承受无数次咀嚼所产生的的应力作用,再加上口腔特殊
随着全球可再生能源占比逐步增加,尤其太阳能在各国的政府优惠政策支持下,光伏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太阳能的清洁,易安装,可使用区域广的特点,使得太阳能越
细胞的行为和功能是由其对各种环境信号的综合反应来调节的,这些环境信号包括可溶性因子、细胞外基质(ECM)介导的信号以及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在这些复杂的环境信号中,材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