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地区沙尘暴形成与微气象学特征的分析研究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406507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春天季节在沙地、戈壁、黄土高原等不同类型典型下垫面开展的沙尘暴与微气象学实验探测资料,针对局地起沙和远距离输运等不同沙尘来源类型的沙尘暴天气过程,讨论了沙尘暴发生、发展阶段的沙尘质量浓度、微气象学要素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了冷锋过境时大气边界层动量和热量湍流输送特征规律,分析了沙尘暴过程中风速、摩擦速度等微气象学要素与起沙的关系。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沙地、戈壁和黄土高原三个典型下垫面实验站降水稀少,地表存在着丰富的沙源,土壤干旱,春季频繁出现10m/s以上的大风天气,为沙尘暴的产生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动力条件。 (2)锋面是诱导沙尘暴的重要天气系统,在冷锋过境期间,大风过程使大气边界层的物质能量湍流输运特征呈现特殊性,风速与动量通量和湍流动能相关性的明显增强,有利于将地面物质向上输送,与此伴随的沙尘暴天气具有沙尘浓度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3)局地起沙的沙尘暴天气具有明显的临界起沙速度和临界起沙摩擦速度,风速与沙尘浓度相关性较好。该类型沙尘天气生命周期一般为一至几个小时。
其他文献
西北太平洋是全球热带气旋最为活跃的地区,平均每年约有25.7个台风生成。台湾位于西北太平洋,正好坐落在台风路径的关键区内。由于台湾尤其是中央山脉地区的地形高耸陡峭,复杂多
本文主要研究了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的基本特征及与其相联系的冬季风系统和海表温度的变化,并分别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讨论了东亚冬季风与北极涛动和准定常行星波的
学位
本论文在总结前人对南亚高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南亚高压的基本特征和活动规律,根据南亚高压不同的特征定义了能够更全面刻画南亚高压特征的多个指数,利用1 9 5 8~2 0 0 6年
本项工作围绕副高五个特征指数展开,分析了主汛期副高对中国降雨的影响,同时对前期海温异常与主汛期副高特征指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海温一副高联合机制对中国
云中冰晶的微物理过程对云的辐射属性和降水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与冰晶有关的微物理过程主要包括冰晶的核化、水汽的凝华,云滴与冰晶的碰并、冰晶的聚合与沉降、冰晶的繁生、
平流层过程对对流层天气过程及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以往关于全球海温对平流层的研究大多关注ENSO。印太暖池是全球海表温度最高的区域,它可能对平流层有重要影响,但目前尚
世纪之交,中共中央决定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这是当前党的建设的一件大事,一项重中之重的
本文对全球及北半球四个主要人为排放区域(包括东亚、南亚、欧洲和北美)的黑碳气溶胶(BC)的非局地气候效应进行了模拟研究,重点关注其对东亚气候的影响。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与教学的关系越发紧密,“信息化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更为生动形象的方式引领学生研究讨论,着重培养学生分析
在遭受着严重气溶胶污染的中国华北平原地区,与霾天气相伴随的低能见度事件在华北平原频繁发生,严重危及着人类健康与社会经济生活。研究低能见度现象产生的物理化学机制,不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