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伊犁-伊赛克湖微板块博罗科努古生代复合岛弧带;位于博罗科努Au、Cu、Pb、Zn、Mo(P)成矿带的中西部。研究区以莱历斯高尔钼矿、内向外依次为3571铜矿。具有典型的斑岩型矿床成矿系列特征。
其中莱历斯高尔斑岩型钼矿宏观上受控于区域性大断裂,位于区域性大断裂近旁南侧(上盘),北西向与隐伏的北东向次级断裂交汇处,复背斜南冀近核部;微观上北东向、北西向的剪切性质的裂隙和近南北向的张性裂隙控制了含矿石英细脉的分布;矿区具有明显的蚀变分带,以岩体为中心由内向外发育有钾化→石英绢云母化→青盘岩化,辉钼矿化主要分布于石英绢云母化带内;地球物理异常特征表现为倒八字型视幅频率和视电阻率异常;地球化学异常特征表现为异常强度高,规模大,浓集中心明显,其中分散流表现为Au、Ag、As、Sb、Cu、Pb、Zn和Mo、W、Bi的综合异常,次生晕表现为以Mo、W、Cu、Pb、Zn、Au、Ag为主的组合异常,并从含矿斑岩体、内外接触带向地层有Mo、Cu、As、Bi→Cu、Ag、Au、W、As、Sb→Pb、Zn、Ag、As、Sb、Bi的水平分带,原生晕中Au、Cu、W、Sn、Mo、Bi表现为强聚集,且从围岩到矿化体中有Mo元素的带入和Au、Ag、As、Sb、Cu、Zn、W、Bi元素带出;另外矿区内矿化在平面上还呈现出辉钼矿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的分带特点。
3571铜矿矿床类型属受构造控制的中低温热液型脉状铜矿床,矿区内纤闪石化、阳起石化等热液蚀变普遍发育,矿石构造以浸染状、细脉状为主,元素分带和激电异常特征明显,在地物化特征方面与斑岩型铜矿特征有一定相似,且矿区深部角岩化明显增强,局部细脉浸染状金属硫化物增多并频繁出现,可能是已达隐伏的斑岩铜矿的黄铁矿带且接近主矿体的反映,矿区深部有寻找中-大型隐伏斑岩型铜矿床的良好前景。
根据3571铜矿和莱历斯高尔钼矿成矿岩体的矿物学、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可知,两个矿区的斑岩体由同一源区岩浆演化而来,应属于同期次侵入的,岩浆侵位时间可能发生在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根据地球化学分析结果,奈楞格勒一带成矿斑岩体形成于大陆弧环境,由幔源岩浆同熔壳源物质所形成,属同熔型(Ⅰ型)花岗岩类。通过岩石学对比,两个矿区的斑岩体与国内其他地区含矿斑岩有很大相似性,属于含矿岩体。但3571铜矿斑岩体比莱历斯高尔钼矿斑岩体的侵位深度更浅些。结合上述研究成果,推测3571铜矿斑岩体深部可能存在类似于莱历斯高尔的钼矿。
研究区内两个典型矿床同处于一个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受控于相似的构造因素,以成矿系列的观点来看,研究区内的矿化在平面上呈中心钼矿化,向外依次为铜、铅锌、金银、铁、汞矿化的分带特征,显示研究区具有极大的寻找斑岩型铜钼矿及相关的岩浆热液型金多金属矿的潜力,而深部还具有寻找矽卡岩型矿产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