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 大鼠癫痫持续状态后脑水肿与血脑屏障破坏的动态观察 目的:癫痫发作后脑水肿及血脑屏障破坏情况与临床转归及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建立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痫大鼠癫痫持续状态模型,观察发作后不同时间点大鼠脑水肿程度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动态变化。 方法:建立氯化锂-匹罗卡品大鼠癫痫持续状态模型,发作达到Racine4级以上并维持1h后给予地西泮终止。按SE终止后不同时间点,分为SE后0h组,SE后4h组,SE后24h组,SE后72h组及对照组共5组。分别采用干湿重法测量脑水肿程度,伊文思蓝荧光强度分析评价血脑屏障通透性及电镜检测观察血脑屏障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采用干湿重法计算脑组织含水量结果显示,SE后24h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79.40±0.98)%较对照组(78.25±0.23)%相比有显著升高(P<0.01),与SE后0h组、SE后4h组和SE后72h组相比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伊文思蓝荧光强度分析结果显示,SE后24h组海马CA1区的伊文思蓝荧光强度(3.35±0.20)%与其他各组相比均显著增高,P<0.01。电镜结果显示,SE后24h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结构轻度破坏,星形胶质细胞足突肿胀扩张,其余各组的海马神经元细胞结构完整,星形胶质细胞足突结构正常。各组大鼠的血脑屏障基本完整,血管内皮细胞及紧密连接形态结构基本正常。 结论:癫痫持续状态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脑水肿程度增加,以发作后24h最为显著。我们发现虽然24h组大鼠脑水肿增加,但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尤其是血脑屏障的超微结构未见明显破坏,推测癫痫发作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变化可能与相关蛋白的功能变化有关。 第二部分 大鼠癫痫持续状态后血脑屏障紧密连接相关蛋白的动态变化 目的:建立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痫大鼠癫痫持续状态模型,观察发作后不同时间海马神经元损伤与血脑屏障紧密连接蛋白的动态变化,探讨紧密连接相关蛋白与血脑屏障破坏的相关性,为临床干预方法的建立和选择奠定基础。 方法:建立氯化锂-匹罗卡品大鼠癫痫持续状态模型。按SE终止后不同时间点,分为SE后0h组,SE后4h组,SE后24h组,SE后72h组及对照组共5组。NeuN阳性细胞计数评估发作后不同时间海马神经元损伤,分别采用蛋白质印迹法与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血脑屏障紧密连接相关蛋白Occludin、Claudin-5和Z0-1的动态变化。 结果:与其他各组相比,SE后24h组大鼠海马区的NeuN阳性细胞数显著降低,其中以CA1区和CA3区尤为明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SE后不同时间点组Occludin的表达较对照组相比均有下降,但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E后各时间点Claudin-5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有减少,SE后24h为(0.28±0.12)较对照组(0.51±0.14)相比显著降低(P<0.05)。SE后72h组Claudin-5的表达(0.36±0.22)较24h组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SE后24h组海马区Z0-1荧光强度(2.87±0.86)%较对照组(4.31±0.84)%相比显著降低(P<0.01)。SE后72h组海马区Z0-1荧光强度为(3.89±0.79)%较24h组显著升高(P<0.05)。 结论:SE发作后24h神经元损伤明显,紧密连接相关蛋白Claudin-5和Z0-1显著降低,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的时相一致,提示紧密连接相关蛋白有可能参与SE后BBB破坏,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结: 1.本研究建立了氯化锂-匹鲁卡品致痫大鼠SE模型,观察发作后不同时间脑水肿、BBB通透性呈动态变化。 2.SE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脑水肿和BBB的损伤,发作后24h程度最重,72h时有所改善,表明癫痫发作固然可以造成BBB的损伤,然而可以通过组织或细胞的自身修复而逐渐改善。 3.SE后神经元损伤和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和Z0-1降低呈动态变化,发作后24h程度最重,72h时有所改善,与脑水肿、血脑屏障通透性变化相一致,提示紧密连接相关蛋白可能参与SE后BBB破坏,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