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四种道路防护林内PM2.5浓度变化规律研究

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_06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充分发挥树木、林带对PM2.5的防护功能为目标,了解道路旁四种类型的道路防护林内PM2.5质量浓度的日变化、季节变化以及防护林内不同水平距离PM2.5浓度变化情况。选取北京市海淀区香山路和五环路中间的典型道路防护林为研究对象,选择常绿针叶黑松纯林、落叶阔叶银杏纯林、常绿针叶圆柏纯林和银杏侧柏混交林四种类型的道路防护林,其平均宽度近百米,于2013年6月至2014年4月,在四种道路防护林内(香山路-五环路)每隔15m布设一个水平监测点,研究了不同季节中四种道路防护林内PM2.5的水平扩散变化,并比较分析了四种防护林的防护优缺点。初步得到以下结论:(1)比较PM2.5质量浓度在全年的变化中浓度由高到低分别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春、夏、秋三季相互对比PM2.5浓度变化幅度不大,但冬季PM2.5浓度与这三季对比差异显著,明显高于春、夏、秋三季。与该时期北京市城市整体的PM2.5浓度季节变化比较大体一致,北京市整体空气颗粒物浓度变化也是冬季浓度>秋季>春季>夏季。说明道路防护林内的空气颗粒物在季节上受北京的大环境影响。(2)不同季节的道路防护林内PM2.5浓度变化趋势都不相同,春季呈现“W”形状,7:00和21:00出现两次浓度高峰,1:00和13:00出现两次浓度低谷。夏季PM2.5浓度变化平稳,出现4个“波峰”和4个“波谷”的情况。秋季PM2.5浓度变化9:00-19:00变化平稳,19:00以后浓度升高。冬季呈现“U”型,在11:00-19:00有明显的一个“波谷”期。但相同季节的四种不同道路防护林内PM2.5质量浓度走势大致相同。(3)四种道路防护林内的在不同季节水平变化也不相同,春季,黑松林内PM2.5浓度高,两侧污染源浓度低,银杏林和混交林PM2.5浓度都是沿着五环路到香山路逐渐降低,圆柏林和黑松林相似,中间高两侧低。夏季除了黑松林,其他三种林分林内PM2.5浓度都低,黑松林林内高。秋季和夏季变化相似。冬季的黑松林和圆柏林变化趋势相同,污染源到林内PM2.5浓度变化时先下降再升高,银杏林和混交林沿沿五环路浓度逐渐降低。(4)PM2.5容易受到周围小气候的影响,除了气压对其影响小之外,其它所测的因子都与它有相关性。它与TSP、PM10、PM1之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即时风速、最大风速、平均风速、温度和光照强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气压无相关性。通过本文研究的道路防护林内PM2.5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日变化、水平变化等,出现的一系列规律和结论,可以为日后道路防护林的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在神经功能障碍恢复和脑血管再通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发病均在6h以内,采用动脉内接触性溶栓进行治疗,溶栓药为
目的分析应用超声波快速处理仪快速制作石蜡切片的效果。方法快速石蜡切片制作时应用超声波快速处理仪固定组织。结果应用超声波快速处理仪制成的病理切片,光镜下组织细胞结
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是引起滇池水体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而氮、磷流失量的多少与秸秆覆盖量、降雨强度、地表径流量和植被郁闭程度均有密切的关系。在滇池流域大板桥街道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中医事业的发展,护理工作的内涵在不断地拓宽和充实,护理工作的模式不再是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而是以病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
目的探讨对腔内新技术治疗放疗后输尿管梗阻患者的规范化护理。方法对39例因盆腹腔放疗后出现双侧输尿管梗阻、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利用输尿管镜与经皮肾微造瘘技术放置输尿管
《吕氏春秋》是先秦时代为数不多的一本成书年代确切的重要著作,是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宝库,值得进一步探索和运用。它使用的语言是当时的通用语言,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的词汇
1 病例介绍例1:患者,男,27岁,斯里兰卡留学生.因学习任务重,于发病前1d通宵学习,同时借吸烟提神,24h累计吸烟60~70支,多次连续吸2~3支,晨7∶00许自觉胸闷、胃区疼痛,症状逐渐加
固体废弃物热解气化是固体废弃物高值化利用的转化方法。将固体废弃物热解气进行甲烷化反应制备合成天然气不仅可以减缓对目前天然气的需求,并且可以提高热解气利用率。固体
目的探讨脐血造血细胞体外扩增及其移植的最佳时期.方法用免疫磁珠法分离纯化人脐血CD34+细胞,从CD34+细胞不同体外培养系中取样检测细胞总数、CD34+细胞百分率和CFC(包括CFU
本文对近年中国学界关于中国—东盟海洋合作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大致分为中国—东盟合作进程研究、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研究、中国—东盟海洋合作法律机制研究和中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