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自问世以来,在唤醒读者们的阅读经验之外,更是不断挑战着学者们对这部著作的解读能力。从莫洛亚、德勒兹到本雅明,如此丰富的理论解读史却仅仅只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这本“一生之书”中所承载的巨大能量仍在那水面之下,这也为本文的研究预留了跟进和阐释的空间。西方人文社科学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历经数个理论观点的重要转向,从70年代的“文本转向”、80年代的“身体转向”,直至90年代的“感官转向”,这些理论观点为社会、文化及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并进而辐射到文学研究领域。在这些理论观点的相互交织之下,曾经隐而不显的普鲁斯特小说中的气味开始浮出水面,潜藏在这些幽微气味之下的童年经验、爱欲变化与身份认同得以再现。因此,本文试图锁定普鲁斯特小说中的气味书写,根据“嗅觉-记忆”模式建构小说主人公的嗅觉地图,借由小说中出现的多种不同气味与嗅觉器官的刺激、交缠、融合,以嗅觉激发潜意识的记忆,借由嗅觉体验个人的时间感和空间感,编织出一张属于个人的嗅觉地图。为了实现这一写作目的,本论文通过文本细读,以文化诗学批评理论为主要研究路径,结合创作主体批评、社会历史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审美批评、文学地理学批评、创伤理论等批评方法,以小说中的气味主题为研究重点,从小说主人公的童年、爱情及自我三方面进行分析与深度连释。本文由以下六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交代了本文的问题源起、提出的背景和理论依据,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普鲁斯特,强调他在嗅觉文化研究中的特殊性。然后对国内外学界的嗅觉文化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由于目前国内研究较少,因此对直至目前西方学界中已有的研究成果和主要批评方法进行详细分析,并指出嗅觉文化研究在其发展历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阐述本文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指出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创新点。第一章主要探讨普鲁斯特的气味观是如何形成及其具体表现。作家从一个气味的过敏者,到对生活环境的气味体察者,最终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气味捕手。那些细致、微小、混杂的气味氤氲在他的字里行间,这一写作特质与他嗅觉器官的疾病——哮喘息息相关。这种无法根治的嗅觉病症,作家本人却将其有条不紊地利用起来,让他得以站在气味体察者的角度,观察城市空间中的气味变化,从而展现现代城市生活的另一个重要侧面。最终,他的哮喘成为其艺术的一部分,通过重思气味的现代性表达,将读者真正带入其作品最内在的基调中。第二章主要分析嗅觉的可靠性与童年记忆的再现。小说主人公马塞尔多年后偶然被香根草、玛德莱娜小蛋糕和椴树花茶等这些细碎的气味所触发,进而建构起主人公童年时代在贡布雷时的完整记忆图景,包括在贡布雷的两条道路——斯万家这边和盖尔芒特家那边的人、事、景、物等。有别于以往人们所搜寻的记忆大部分以视觉形象出现,普鲁斯特发现,若是要真正唤醒最为遥远的记忆,将那些模糊地、形状不清地、不确定地记忆材料拼凑起来,嗅觉才是唯一的黏合剂。第三章主要途释气味的弥漫性与情感爱欲的升华。在现代都市的私人空间之中,气味——尤指各种香气,它们触发情欲,引发性嫉妒,又提供追忆往昔的抚慰。这在主人公马塞尔的两段刻骨铭心的恋情中得以展现。最初纯洁的英国山楂花的香气始终缭绕在马塞尔与初恋吉尔贝特之间,接着山梅花香的出现引发了马塞尔、阿尔贝蒂娜与安德烈之间的情欲纠缠。这山梅花香中浮现的“性嫉妒”的阴影也同样弥漫在卡特来兰花的香气之中,那朵卡特来兰花的香气恰恰是斯万和奥黛特之间的的情欲密码。第四章主要探讨气味的隐喻性和真正自我的发现。在这一章中笔者将嗅闻对象从私人空间那些细小而微杂的气味,通过旅行的移动,转向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单一气味。这一转变是通过主人公马塞尔从巴黎前往他的梦想之城威尼斯,在威尼斯氤氲着的水气召唤中实现的。借镜于乔治·普莱的空间理论,得以观照这个全新的蓄积气味张力而形成的旅行空间,从而与玛德莱娜小蛋糕所带来的私人空间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嗅觉地景。从空间性分析这一嗅觉地景,普鲁斯特在威尼斯自罗马帝国以来文明的残留、积聚、缭绕的气味召唤下,寻找到真正的自我主体,他不仅在不断“吸入”与“追捕”气味,更在“呼出”与“生产”气味,在威尼斯这一公共空间内完成了气味的完整循环,主体性在这循环过程中得以建立。结语部分笔者对本论文所探讨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归纳。气味捕手普鲁斯特所绘制的这一幅嗅觉地图,不仅重置了气味在语言和经验上双重缺席的位置,延伸和扩展了气味的语义场和其经验现代性,同时也建立了作家个人完整的气味循环空间,他得以在这空间中找到“追寻逝去时光”(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和记忆(memoire)的救赎之路,一个真正的气味宇宙得以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