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世情小说序跋研究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doude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代小说理论往往以序跋、评点等形式呈现。前人对于小说评点的研究已收获可观成果。目前学界越来越关注到序跋对小说研究的重要性,并从序跋所涵盖的小说理论和功能、序跋的文体特征、序跋所蕴含的文化思想以及序跋文本的史料价值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尤以明清小说序跋为主。经过前代的积累与沉淀,明清时期的小说创作繁复,其序跋内容也多姿多彩,学者多有研究。但是,关于明末清初世情小说序跋的研究尚未有过系统的论述。
  明末清初,以才子佳人类题材为主的世情小说蜂拥而起,其序跋创作也随之繁盛起来。明末清初世情小说序跋作为跨时代的成果,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多数序跋作者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他们在序跋中交代了创作目的以及与小说作者之交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序跋体现了“儒释道三合一”的影响,论述了小说对于社会的教化意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思想内涵。同时,序跋沿着世情小说通俗化、大众化的创作倾向来描写明末清初的世俗风尚。序跋不仅从读者和作者两方面入手论述了小说娱情的社会作用与“劝百讽一”的客观效果,而且对于小说的审美批评进行了多方位解读。作为小说评点的形式之一,序跋秉承世情小说“极摩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的艺术原则,并从修辞、虚实、奇与常的关系等方面论述了小说的创作技巧。序跋自身也有鲜明的文体特色,在坚持颂体“称美而不称恶”的创作原则的基础上,以骈散相兼的结构形式和雅俗融合的风格构成了序跋文体独特的艺术魅力。毋庸置疑,序跋在迎合时代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了文体形式。关于序跋评价失衡以及序跋文字阙失等问题也不容被忽视。
  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对明末清初世情小说序跋展开研究,这不仅有助于整合小说的理论系统,也有助于研究明末清初的世俗风尚、世情小说的发展情况以及序跋的整体价值,进而发掘序跋所隐藏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等。
其他文献
数词是语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不可缺失。它承载着人类世界发展的沟通任务,传递着民族社会的思维导图。数词缘起于远古时期的记数:早期人类用手指和脚趾记录次数,后随着时代的推移用于运算,并逐渐承担起归纳总结的作用,当今社会更是在数学、金融等范畴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此同时,数词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同样也被用于宗教、占卜、哲学、诗词、政治等诸多领域,并随之形成特有的意蕴,被赋予代表情态凶吉如“九死一生”
学位
柄谷行人作为日本后现代批评的代表人物,其批评理论经历了“内向批评”和“世俗批评”两个阶段,其批评方法依赖于康德的“视差”思维,以此克服现代文化的诸种先验观念,其聚焦于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唯物视野和执着于“普遍性”的思想特征相得益彰,使之与单纯执着于解构的激进后现代批评区别开来。柄谷行人从东方乃至日本独特的话语空间出发,分析了现代性在展开过程中对非西方世界自然历史进程及固有多元文化的破坏,试图利用后现代
学位
母性形象,是人类意识深处的“原始心理经验”,文学领域中无法规避的永恒主题。母性形象作为一个可以兼具共时与历时范畴的文学形象,不仅指具体的母亲形象,还能泛指自然、民族、国家等意象群体。而文学终归是人的文学,文学文本中具有多维度意象内涵的母性形象终究是以人为终极指向的言说,因此母性形象研究实则涵盖了人类对自身命运、生存处境的一种人文关怀、哲理思考。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母性形象书写也是出于此文学目的
萨满和傩就其文化形态来说,是产生于早期氏族社会的原始信仰,其实质是远古人类生存意识的反映。这种生存意识主要反映在对自然的未知、生命逝去的恐惧以及为了生存下去而进行的抗争。任何文化都有它根植的现实土壤,所处地域的不同、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差异等因素必然会对两种文化形态产生影响,使其在祭祀文化方面呈现各自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无论是萨满祭祀还是傩祭祀中,都有着庞大的神灵体系,按照信仰对象和功能角度进行划分
2010年《人民文学》“非虚构专栏”刊载了梁鸿的非虚构作品《中国在梁庄》,其对乡村现实的纪实性书写吸引了各新闻媒体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16年王磊光《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在网络上爆红,迅速引发关于农村问题的大讨论,催动形成了后来“返乡体”非虚构创作的热潮。作为一种写作症候,“返乡体”非虚构写作反映出城乡转型时期,乡村的现代化局面,也折射出书写者内心对乡土的情感纠葛,而作为一种写作形式,“返乡体
学位
新诗自上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已历经四十多年。几十年来,新诗走过风雨、历过风霜,已经成为历史中的珍贵原料。而80年代繁茂的诗歌景象也使得诗歌研究星罗棋布。新诗诞生至今,关于它的研究角度与方向已不断延展、加宽,囊括了诗歌理论、诗歌思潮、诗人作品、艺术特征、史料挖掘、回忆访谈等诸多方面。但纵观目前的研究现状,诗歌刊物研究作为较新的研究方向依旧是值得探索的。“编者按”作为刊物的组成部分,代表着编辑思想在
学位
《林兰香》作为一部以描写贵族大家庭为题材的小说,小说以耿府中几位幽闲贞静的女子为描写对象,作者的创作思想以及小说的风格受到《金瓶梅》的启发。同时,书中对女性美好品性的描写,在古代家庭题材小说的发展中具有其特殊的意义与价值。上世纪八十年代始,这部小说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作者随缘下士在小说中对女性的重笔描写体现出作者对女性生活的关注以及对女性命运的同情。目前,学界对《林兰香》的研究中,更多的关注于作品
周代是我国历史上礼乐文明的繁盛时期。周人继承了夏商文明,并在西周建立之初,周公“制礼作乐”的倡导下,“礼”成为了治理国家的核心制度,周人尤其重视对“礼”的学习,学礼因而成为了周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周代规定“礼不下庶人”,因而只有贵族阶层的后代才能够接受“礼”学的教育。本文围绕周人的学礼和贵族的教育展开,共分为五个章节。绪论部分主要从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三个部分入手,简
学位
在中国文学史上,一般谈到东汉、三国、西晋这时期段的文学发展时,前辈学人常用“魏晋文学”一词一笔带过,对吴、蜀两国文学发展状况的关注明显不够。孙吴仅不过是一个国祚六十年的割据政权,看似不起眼,实则是汉晋间文学发展的重要一环。孙吴统治时期,学术成果也十分丰富。孙吴文人主要由本土文人和外来文人组成,南北文学和学术相互交融,推动了孙吴地区的文人交流和文学、学术的发展。品藻人物和议论之风盛行,也影响了两晋清
学位
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第三代”等诗人努力下,口语诗歌再次登上历史舞台。到了90年代,“70后”诗人汇入到口语诗歌的写作大潮中,已然走过了20余年,并在大量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质,体现在日常性写作、生命意识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上。论文从这三方面入手,分析、总结当下“70后”诗歌口语写作的基本特征,探索诗歌发展的“口语化”倾向,为当下的口语写作提供经验教训和启迪。绪论部分首先梳理了口语诗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