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南地区莜坝-中都丹霞地貌成景机制及脆弱性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hampion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冯景兰先生提出丹霞地貌概念以来,丹霞地貌研究经历了初创阶段、成型阶段、发展阶段,学科研究已日趋成熟。四川盆地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红盆,是研究丹霞地貌的重要场所,诸多专家学者在该地区开展了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关注丹霞地貌的分布、地貌景观的形态描述以及旅游资源评价,缺乏对岩石基础、岩相古地理、成景机制和演化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基于此,本文以《乌蒙山区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四川乌蒙山区1∶5万沐川县(H48E019008)、马边县(H48E019007)、靛兰坝(H48E020007)、新市镇(H48E020008)4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川西高原地区典型地质迹保护与全域旅游景观功能提升研究》项目为支撑,选取川西南地区乐山、宜宾交界处的荍坝-中都丹霞地貌为研究对象,运用沉积学、古气候学、构造动力学、地表过程动力学等理论和方法,结合遥感影像解译、岩矿石鉴定、粒度分析、地球化学分析以及地震剖面解释等手段,分析了研究区丹霞地貌景观的发育类型与空间分布规律,提出了研究区丹霞地貌“孕景-渲景-造景-琢景-润景”的五阶段成景模式,开展了研究区丹霞地貌景观的脆弱性评价研究,最后,以脆弱性评价为基础,以景观的保护与开发为导向,提出了研究区丹霞地貌景观的保护与开发策略。本研究主要成果及认识如下:(1)运用遥感数据的色彩、山体阴影、地形坡度、地势起伏度、坡向影纹解译,结合野外调查与三维地貌模型分析发现,荍坝-中都丹霞地貌景观类型丰富,发育了环崖丹霞、瀑布、壶穴、石墙、石柱及各类洞穴景观,这些景观主要出露于坡度、起伏度较大地区,主要沿水系、断裂带、近“直角型”地貌转折处分布。运用高程积分模型计算(Hypsometric Integral,简写HI)得出,研究区丹霞地貌的HI值为0.43,显示该区丹霞地貌处于地貌演化的状年期。(2)运用岩矿石鉴定、粒度分析,结合野外调查对研究区丹霞红层研究得出,荍坝-中都丹霞地貌发育于白垩纪窝头山组地层,为河流沉积,发育曲流河相与辫状河相,岩性为砖红色长石石英砂岩夹泥质细-粉砂岩及砂质泥岩,砂岩具中-细粒、细粒砂岩结构不等,粒径在0.1mm-0.3mm之间,分选性、磨圆度介于较差到中等之间,主要为钙质胶结,次为铁质、泥质胶结,研究认为,岩性差异为丹霞地貌的成景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3)运用地球化学的主量、微量、稀土元素及碎屑岩组分分析对研究丹霞地貌发育的古环境进行研究得出,研究区窝头山组地层沉积环境属干旱-半干旱气候,早期气候相对温润,后期逐渐变得干旱,并于后期出现极端干旱事件;沉积介质为氧化环境下的淡水沉积,物源特征指示,沉积物源来自于松潘-甘孜地区。(4)运用构造解译与地震剖面解释对研究区构造演化过程研究得出,靛兰坝-中和庄在燕山期经南南西向-北北东向应力挤压形成了北北西向-南南东向向斜构造,其后在喜山期经北北西向-南东东向应力挤压,向斜东段走向转换为近北西向,从而使向斜形成了南北纵剖面上呈近“V”字型,平面上呈近“直角型”的弧形构造,奠定了丹霞地貌的景观格局。(5)通过实地调查与室内分析发现,风化作用、流水侵蚀改造、崩塌作用是研究区丹霞景观形成的重要外动力,而人类活动对丹霞地貌景观也起着重要的影响。在整个丹霞地貌成景过程中呈现出“沉积作用孕景-古环境条件渲景-构造作用造景-地表营力琢景-人类活动润景”的五阶段模式。(6)通过室外调查与分析得出,研究区丹霞地貌景观的脆弱性宏观表象主要为崖体破裂、危岩与不稳定边坡、崩塌与滑坡、泥石流灾害等类型。研究表明,影响脆弱性的主要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降雨、气温、空气质量、岩性条件、构造条件、人类活动等,而研究区丹霞地貌主要的脆弱模式可分为重力崩塌型、流水侵蚀型、风化剥落型、构造控制型与岩性控制型五个种类,同时,本文参照前人研究,构建了脆弱性评价模型并对研究区丹霞地貌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63分,显示该地区处于中等脆弱性,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区域资源禀赋与开发现状,提出了3条丹霞地貌景观的开发建议和6条保护对策。
其他文献
新元古代武陵造山作用的结束,代表了华南陆块的最终聚合。因此,造山带结束时代的认识对华南陆块形成与演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武陵造山运动结束时代及机制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造山的时间发生在820-800 Ma,主要原因是在华南诸多省份广泛存在的角度不整合面,不整面以下冷家溪群及相当地层的沉积时限为860-830 Ma,不整合面之上板溪群及相当地层沉积的最大时限为820
丹霞山是丹霞地貌的命名地。近一个世纪以来,众多学者从景观地貌学、岩石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动力地质学等多角度开展了对丹霞地貌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是,对丹霞红层沉积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却明显不足。长期以来,由于受戴维斯侵蚀循环说的影响,人们对丹霞地貌的演化只强调构造抬升、风化剥蚀和时间三个主要控制因素,并假设内、外地质营力作用于一个“先期平整而均一的地质体”。研究发现,影响中国东南部地区丹霞地貌
学位
大洪山地区绵亘湖北省随州市、京山市以及钟祥市三个地区。构造位置位于扬子陆块北缘东段,是连接秦岭造山带与扬子陆块内部的重要纽带。该区域的花山群为扬子陆块新元古代中期重要的地层单元,主要以一套浅变质的陆源碎屑-火山岩组合为特征,为扬子陆块“晋宁-四堡造山运动”不整合面之上的沉积盆地初始充填,同时也是Rodinia超大陆循环过程中形成的重要产物。然而,花山群的沉积时限、物源、沉积盆地性质等研究还存在争论
学位
扬子陆块西南缘,即传统意义上的“康滇地轴”,保留了华南最为完整的前寒武纪地质记录,一直是开展前寒武纪地质学与超大陆重建研究的理想工作区。本文在详细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对扬子陆块西南缘元江地区撮科杂岩的变花岗质岩以及会理地区通安组和会理群的火山-沉积序列,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地层学、沉积学、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分析。确定了撮科杂岩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变质过程,恢复了扬子陆块西
特提斯喜马拉雅(TH)东段扎西康矿集区中新世造山型金矿床的首次发现与报道证实,造山型金矿床不止产于主碰撞挤压构造环境,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同样可发育造山型金成矿作用。以扎西康矿集区马扎拉金矿床和新近发现的明赛和姐纳各普金矿床为重点研究对象,系统剖析各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示踪成矿流体与物质来源,查明控矿因素,厘定成矿时代及动力学背景,建立矿集区造山型金矿床成矿模式,探讨金成矿作用,丰富和完善大陆碰撞金
学位
目前,国内外页岩气勘探中,高过成熟页岩勘探效果尚不理想。此类页岩是否具备页岩气富集潜力以及如何在页岩有机质高过成熟区实现勘探突破,是当前页岩气地质研究和勘探所面临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次研究以扬子板块西南地区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索高过成熟页岩储层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等,以期为该类型页岩气的勘探提供地质依据。基于大量露头、钻井、地球化学、扫描电镜、低温氮吸附、压汞等资料,以沉积学、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