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鱼报警物质和色素模式对其行为影响的研究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q3444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的演化是生命个体与其生存环境相互适应的结果。因此,研究生命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对理解生命的演化至关重要。鱼类作为脊椎动物中最多样化的群体,为我们研究脊椎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机制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和模型系统。我们选择了模式动物斑马鱼用来研究鱼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按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划分,考察了一些环境胁迫因子对鱼类行为的影响。其中,生物类因子,我们首先研究了大家普遍认可的报警物质,报警物质作为一个环境胁迫因子(代表捕食压力),能够引起鱼类的反捕食行为。而鱼类的反捕食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可能是由多种活性成分共同引起,为了进一步研究其中的机制,我们对斑马鱼胚胎提取物和皮肤提取物(包含报警物质)做了成分分析。在考察了捕食压力之后,我们对另一个生物类胁迫因子-社交压力也进行了考察。此外我们还关注了一些非生物类环境因子对鱼类行为的影响。同时,对其中一些代表性因子如背景选择、开放领域等进行了研究,旨在进一步探索鱼类适应环境变化的机制。报警物质在鱼类的生活史中具有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鱼类的生存。关于报警物质(alarm substance)这一概念,最早由德籍奥地利动物学家von Frisch在1938年提出(当时用的是德文词“schreckstoff”)。此后80余年以来,相关研究者围绕鱼类报警物质和报警反应(alarm response)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包括大量的野外调查,相关研究均说明报警物质在鱼类中是普遍存在的。然而迄今为止,关于"报警物质的化学本质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始终未能获得解决,在此期间尽管有许多相关研究人员曾试图对报警物质进行鉴定分析,但最后均未获得成功。本文第一部分内容主要就是围绕"报警物质的化学本质”问题展开研究讨论,旨在为报警物质的鉴定工作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在研究报警物质的同时,我们也关注了鱼类的报警反应,即反捕食行为。鱼类的反捕食行为本质上是对捕食压力的一种应对行为,其基本功能是躲避捕食者,降低捕食风险,因而对鱼类的生存至关重要,而鱼类的色素模式往往在躲避捕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如此,色素模式在鱼类应对其它环境压力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的研究主要是关于鱼类如何调节色素模式来应对环境压力,而对于色素模式的改变是否会影响鱼类对环境压力的响应行为(或策略)却未见报道,因此,有必要对此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本文第二部分内容就是探讨鱼类色素模式和压力应对之间的关系。我们选用了两种色素模式截然不同的斑马鱼,给予相同的环境压力刺激(包括生物类因子,如捕食压力和社交压力;非生物类因子,如背景选择、开放领域等),分析比较了两种色素模式的斑马鱼在不同环境压力下的行为表现,以期揭示色素模式对鱼类应对环境压力的影响。本文围绕"报警物质化学本质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首先对警物质产生的发育阶段进行了界定,其次对报警物质来源及其理化特性进行了分析,探索出了一条可能的分离鉴定报警物质候选成分的有效途径,并据此对斑马鱼胚胎和皮肤提取物进行了活性分析。与此同时,通过两种色素模式截然不同的斑马鱼之间的比较,我们探讨了色素模式对鱼类反捕食行为、背景选择、焦虑以及社交互动等行为的影响。具体结果如下:关于报警物质,我们所做的工作包括:首先,针对胚胎报警物质,我们通过收集不同发育时段的胚胎制备提取液并进行活性检测,确定了胚胎报警物质形成的时间节点(24hpf左右)。然后,我们分别收集了27hpf和18hpf两个发育时段的胚胎,并采用差异分析的方式,比较了18hpf和27hpf的胚胎成分。通过这样的差异分析,最终筛选出了m/z 330化合物,这个化合物是唯一一个在27hpf胚胎中含有,而在18hpf中没有的成分。因而,我们推测m/z330是一个潜在的胚源报警物质活性成分。针对皮肤报警物质,我们收集了一批斑马鱼皮肤样品(700尾),并利用化学技术手段对样品进行了提取和分离,最终得到60管组分。通过对该60管组分逐一进行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分析,得出进一步分组合并的方案:Pool1(z1-z6),Pool2(z7-z16),Pool3(z17-z28),Pool4(z29-z37),Pool5(z38-z44),Pool6(z45-z60),为后续进一步活性检测提供了有效途径。经过3轮活性检测,我们最终确定pool4大组中z31和z37两管的组合能够引起斑马鱼显著的报警反应,进一步分析z31和z37两管的组分,我们推定m/z 301和m/z 388两个化合物的组合具有报警物质活性。尽管我们目前筛选到了3个报警物质活性成分,然而这3个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尚未鉴定,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围绕色素模式对行为的影响,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工作:首先,我们通过报警物质暴露处理,比较了野生型和nacre突变体的报警行为,发现相对于野生型个体而言,nacre个体在报警行为中,有更长的“bottom”(沉底)和“freezing”(呆滞)累积,推测可能是由于背景匹配条件下,“freezing”可能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反捕食策略。与此同时,我们利用斑马鱼对深色背景的偏好天性,采用黑白盒模型,比较分析了两种色素模式斑马鱼的明暗背景选择偏好,发现相对于野生型个体而言,nacre个体更喜欢白色背景,推测这是由于白色背景与nacre个体颜色更为匹配,具有更好的隐蔽效果。此外,我们还对两种斑马鱼的焦虑行为和社交互作行为做了比较分析,发现两种色素模式的斑马鱼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尽管,目前一些行为现象背后的机制尚不清楚,但这些行为差异的发现,为今后研究色素模式对鱼类行为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其他文献
对国外对中国反倾销的现状进行概括总结,根据中国出口产品在国外被频繁反倾销的事实,从政府层面和企业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针对塑料地膜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严重污染问题,运用对照处理方法,探讨了液体地膜覆盖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液膜覆盖使夏玉米株高和茎粗均比对照偏大,
<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全球化大生产、大流通、大贸易的经济格局逐步形成,物流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实现资源配置的辅助手段,
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是土地整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效益分析的基础上,土地整理项目的社会影响日益受到关注。选取重庆市19个已实施的土地整理项目
现在,许多啤酒厂通过现用的酵母菌进行高浓度发酵或超高浓度发酵来提高啤酒产量。本文主要研究了如何更有效的对酵母进行管理,特别是对污染、突变等更敏感的菌株。同时, 对生
为了提高旱作农区降雨利用效率,并解决地膜覆盖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在渭北旱塬进行了普通地膜、生物降解膜和液态膜玉米集雨种植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普通地膜和生物降解膜覆
能源问题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节能是我国的一项长远发展战略,也是长期的技术政策,这是基于中国国情出发的必然选择。笔者在借鉴国际节能管理经验并结合具体国情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论证了高浓麦汁在发酵过程中疏水多肽、酵母蛋白酶活性对啤酒泡沫稳定性的影响。在低浓(10°P)发酵过程中,疏水多肽呈稳定下降趋势;蛋白酶A的含量则呈增加趋势,到发酵结束
<正> 如何既能确保纯生啤酒成功生产,又能在设备配置上合理设计,避免重复投资,作者根据几年纯生啤酒生产经验和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后,提出一些看法供同仁商讨。纯生啤酒失败
针对存在自营店的供应链薪酬激励机制设计问题,首先在对称信息和非对称信息下建立了由制造商、零售商及自营店组成的供应链薪酬激励机制模型,然后分析存在自营店的薪酬激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