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FHG5基因的功能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xiaozhi_1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心脏病以12.9%致死率位居疾病的首位。该疾病已成为科学家们急待解决的世界性难题。已知心脏病的早期症状可表现为病理性心肌肥大。因此,从分子学水平上系统地研究心肌肥大的调控机制,将为治愈心脏病提供理论指导。已有研究表明,在小鼠模型(主动脉捆扎法)及病人组织样本中HFHG5的表达均上调,这暗示了心肌肥厚的发生可能与HFHG5相关。本实验室通过荧光素报告系统分析及CO-IP实验发现,HFHG5与Smad3/4存在相互作用,这暗示了HFHG5很可能通过TGF-β/Smads信号途径进行调控心肌肥大的发生,但其机制尚未被研究。接下来的研究就此展开。为了研究HFHG5基因调控心肌肥大发生的机制,本文开展了下述研究:(1)构建了重组腺病毒载体pAd-HFHG5并制备了腺病毒,经验证腺病毒Ad HFHG5构建成功。Ad HFHG5主要用于新生大鼠原代心肌细胞中过表达HFHG5的实验。同时,成功构建了干扰载体pSuper-HFHG5-shRNA及验证了实验室已有的过表达载体p CMV-Myc-h-HFHG5,这一对载体主要用于体外干扰和过表达HFHG5的细胞实验。(2)利用PE及FBS分别刺激新生大鼠原代心肌细胞(AdGFP组及AdHFHG5组),检测到HFHG5表达在肥大刺激后均会发生上调,这表明HFHG5与心肌肥大相关。(3)通过免疫荧光实验研究HFHG5与Smad4的定位情况,发现HFHG5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有表达,且在细胞质中与Smad4存在共定位。(4)Western blot实验发现,过表达HFHG5促进了Smad4入核,而干扰HFHG5会抑制Smad4入核,这证明了HFHG5通过促进Smad4的入核,参与TGF-β/Smads信号途径的调控。(5)初步研究了HFHG5与Smad4协同入核后的下游调控机制。RT-PCR实验证明HFHG5与Smad4协同入核后可以激活下游肥大相关基因的表达,表明HFHG5促进心肌肥大发生的分子机制主要是HFHG5与Smad4协同入核调控下游肥大基因的转录。总之,以上实验表明HFHG5与Smad4相互作用,通过TGF-β/Smads信号途径调控心肌肥大的发生。这些结果为针对心肌肥大疾病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线索。
其他文献
目前,水电站监控技术正以数据采集监控系统SCADA系统为基础,走出集控室,面向整个电力网络,向着高度自动化、高度集成化、标准化、更加开放和更加稳定可靠的方向发展。 顺应这
  本文以我国目前发展进程中所存在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现实问题为背景,简要阐述了景观恢复与生态学的重要性,及其基本理论观点与框架体系。此文乃系列性研究的开端,后续内容
本文提出了基于小波变换的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和测距方法。在分析了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零序电流的暂态过程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小波变换提取故障暂态信息的选线方法。对故障后的暂态分量进行小波变换,通过比较零序电流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的大小和极性实现故障选线。该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中因稳态零序电流较小而误选的缺点,且不受故障电阻及系统运行方式的影响,能可靠实现故障选线。 现代电
随着全球经济的整体复苏,股票和信用类债券等投资机会逐渐增加,市场正处在新一轮的上升周期之中。 With the global economic recovery as a whole, investment opportuniti
基因治疗作为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基因治疗中,具有高选择性和高转染性的基因载体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开发具有可控性和较高转染效率的智
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水问题也在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发展。 一方面,城市水资源匮乏,水资
容错系统是通过资源的冗余,当系统出现一定的运行性故障时,能够依赖系统内部的容错能力保证系统连续正确地运行并输出正确的结果。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系统
洪水灾害是我国经常发生且造成损失巨大的自然灾害之一,位于我国东北的黑龙江由于其中俄界江的特点使得研究其洪水灾害情况更为复杂,黑龙江左岸较大的两条支流——结雅河、布
  我国城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河道渠化、水质富营养化、驳岸生态退化、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丧失等问题,以里岔镇黄家河为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结合河道水利治理要求,对硬质化驳
陕西省泾惠渠灌区作为一个典型的渠井结合双灌灌区,在关中地区农业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由于灌区水资源短缺、管理结构不完善以及渠井用水调配不合理等,导致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