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自然环境相比,新兴城市化生境对许多鸟类来说是一个崭新的生境。为在自然选择中获得成功,鸟类必须调整繁殖策略和适应这种城市化生境。目前的研究多侧重于个体水平或某一类群的巢址选择,对城市鸟类竞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入侵物种和本地物种、优势和从属物种以及两个或三个相关物种之间的竞争关系。了解城市群落中所有鸟类筑巢策略及其之间的竞争关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和2017年3月至7月,本研究对南昌市南昌大学校园内所有鸟类的巢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本研究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多重比较、主成分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等数据处理方法研究:(1)鸟类的巢址选择策略;(2)鸟类的种间竞争和共存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共发现373个鸟巢,包括23个为未识别鸟类鸟巢,其余350个鸟巢分别属于16种鸟类。其中,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的鸟巢数量最多,为最优势种(n=216),占所有鸟巢数量的58.91%。大多数鸟筑巢于人工绿化带的树上(n=350)中,占所有鸟巢数量的93.83%。共有360个树上巢,占所有鸟巢数量的96.51%,另有13个建筑物巢,占所有鸟巢数量的3.49%。白头鹎和乌鸫(Turdus Mandarinus)对巢树树种有明显的偏好,其中白头鹎喜筑巢于山茶(Camellia japonica,92.59%,n=200),而乌鸫喜筑巢于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63.64%,n=21)。斑文鸟(Lonchura punctulate)、珠颈斑鸠(Spilopelia chinensis)和金翅雀(Chloris sinica)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树种偏好。(2)对5种优势种鸟类巢址周围的环境因子和巢因子的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9个巢环境因子和所有4个巢因子差异显著,只有硬化地比例无显著差异。(3)基于巢生态因子主成分分析,提取前三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0.348%。通过绘制前两个主成分的生态幅,可以发现5种鸟类存在明显的生态位分化。在第一主成分中,珠颈斑鸠和其它四个物种之间均有重叠,而白头鹎和乌鸫之间完全没有重叠;珠颈斑鸠和乌鸫在第一主成分中的生态位比其它3个物种要更宽;斑文鸟和金翅雀之间的重叠区域最大,这表明它们的生态位更为相似。在第二主成分中,所有五个物种的生态位的大部分区域都是相互重叠的。(4)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选取了一个最好的巢址选择模型来分析影响每种鸟类巢址选择的关键影响因素(ΔAIC_C=0)。其中,白头鹎的最佳模型是巢高+最小同种巢间距+最小异种巢间距+距道路距离+距水源地距离(w_i=0.708,AUC=0.959);乌鸫的最佳模型是巢高+地径+隐蔽度+最小同种巢间距+最小异种巢间距+距水源地距离(w_i=0.331,AUC=0.973);斑文鸟的最佳模型是地径+最小异种巢间距+距道路距离(w_i=0.665,AUC=0.737);珠颈斑鸠的最佳模型是地径+树冠盖度+最小同种巢间距+最小异种巢间距+距道路距离(w_i=0.542,AUC=0.779);金翅雀的最佳模型是巢高+地径+树冠盖度+隐蔽度+最小同种巢间距(w_i=0.265,AUC=0.765)。城市生境中,不同的鸟类在何处筑巢以及能否成功繁殖取决于它们该生境压下获得的收益和投入之间的权衡。鸟类可以从介于建筑物和次生林之间的绿化带中获得更多的资源,包括大量的人类食物垃圾、观赏植物的果实和花、城市为鸟类提供的保护(使其免受无法在城市环境中生存的其它掠食者的伤害)以及相对较少的人类干扰。鸟类的巢址选择也受到城市栖息地捕食者生活习性的影响。为了避免被捕食,许多鸟类提高了对巢址选择的适应性。不同物种选择不同的筑巢策略以减少被捕食的繁殖损失。在较高的巢高或较高的隐蔽度或距道路距离更近的树上筑巢可以降低鸟类在绿带中繁殖时被捕食的风险,从而有利于鸟类的成功繁殖。在城市中筑巢时,鸟类之间的竞争会影响环境中资源的利用和分配。物种之间的竞争压力会导致不同的鸟类对不同环境特征的偏好。白头鹎和乌鸫的种间竞争压力较小,它们对于树种具有明显的偏好;而斑文鸟、珠颈斑鸠和金翅雀的种间竞争压力更大,它们会选择在更多的树种上筑巢以减少竞争。不同鸟类之间的竞争导致了它们在生态位的分化,竞争压力的大小反映了不同鸟类巢址选择时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