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ay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 de Bary)侵染马铃薯引起的晚疫病是严重危害全球马铃薯生产的第一大真菌病害。晚疫病菌群体结构及其演替规律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该病害的发生与流行。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全球各马铃薯主产国家晚疫病发生和爆发性流行的报道迅速增加,有关病原菌群体结构变化研究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2002~2005年采自云南省八个马铃薯主产区的晚疫病样和分离纯化菌株的表型(交配型、毒性基因、生理小种和抗药性)和基因型(同工酶基因型和线粒体DNA单倍型)结构研究,较系统地揭示了云南马铃薯主产区晚疫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为马铃薯抗晚疫病育种和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制订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摘要如下: 1.通过对云南省八个马铃薯主产区742份田间马铃薯晚疫病病样上卵孢子的直接检测,未发现卵孢子存在;表明这些产区可能不存在晚疫病菌的有性生殖类型或自育型菌系。利用A1和A2标准菌株,对从上述病样中分离纯化出的155个菌株进行了交配型测定和自发卵孢子形成检测,结果均未发现卵孢子形成,表明所测试的纯化菌株均为A1交配型,未发现A2交配型或自育型菌株。 2.首次利用一套分别单独携带R1-R11抗性基因、及其部分复合基因型的标准鉴别寄主,采用田间直接监测和分离纯化菌株人工接种鉴定相验证的方法,发现云南马铃薯主产区存在所有已知可鉴定的晚疫病菌毒性基因,即1、2、3、4、5、6、7、8、9、10和11号毒性基因;而且,各地晚疫病菌居群的生理小种组成及其毒性基因构成均非常复杂。经鉴定152个菌株分属于55个不同的生理小种;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小种是1.2.3.4.5.6.7.8.9.10,发生频率为32.89%;其次为小种1.2.3.4.5.6.7.8.9.10.11,发生频率为21.05%。 3.对153个纯化菌株的甲霜灵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高度抗性、中度抗性和敏感菌株的数量分别为35个、32个和86个,分别占被测菌株总数的22.86%、20.92%和56.21%;发现来自不同地区的晚疫病菌对甲霜灵的抗药性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对部分代表性菌株的甲霜灵锰锌、百菌清、克露和代森锰锌的抗性测定结果显示:对百菌清、克露及代森锰锌产生抗药性的菌株分别占测定菌株数的22.2%、20.69%和10.0%,但
其他文献
坝壳地震液化是中小型土石坝地震失稳的重要原因。对中小型土石坝进行抗震加固分析影响着抗震设计和加固工程的可靠性。目前,基于液化试验和地震反应分析的液化评估,已经被国
本课题以种植在黑土生态区的六种不同基因型大豆为实验材料,进行比较与分析,研究转基因大豆Roundup Ready Soybean(RRS)对土壤生态系统中与氮素转化有关菌群(如真细菌、根瘤菌
圆钢管节点由多个钢管杆件通过焊缝连接到一起,有外形美观、形式简单、高强重比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工程结构中,比如海洋平台,高耸塔架等。若在主管内填混凝土则形成钢管混凝土结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