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民俗旅游产业发展的关中村落空间形态更新设计研究——以凤翔县六营村为例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x19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我国的乡村发展面临日益严重的关于农村、农民、农业的三农问题,乡村聚落的空间面临空废化情况日益严重,村庄建设杂乱无序,资源环境形势严峻等问题,和当下生产生活方式越来越不相匹配。乡村产业形式急需转型,其空间的形态须要更新。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在我国已经如火如荼的开展了起来,乡村的空间面貌也的确正处在一次天翻地覆的改变中。在此历史契机下,笔者认为,村落发展的核心问题应该是乡村生产的发展,当前村落面临问题的主要根源也是乡村现有生产活动所获得收入无法满足村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因此,只有乡村生产方式得到发展,产业得到转型,普通村民的收入可以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普通村落发展的问题才会解决,村落才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而关中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民俗这一文化也有深厚的根源。因此,发展乡村民俗旅游产业成为了关中地区的一个重要发展思路。  基于上述的理解,本文以凤翔县六营村为例,从适应乡村民俗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关中乡村空间的更新设计思路。论文主要从三个部分来展开,第一部分通过调研总结六营村基本情况,村落空间现状,并从村落,街巷,院落三个层级上对其空间形态进行总结与分析,得出一个六营村的基本空间概况,并在其空间现状的基础上提炼村落在生产发展上存在的空间问题,确定发展思路;第二部分是通过对文献,调研实例的分析与研究,总结乡村民俗旅游的内涵与特征,并从与上一部分相同的三个层级上得出发展乡村民俗旅游的空间优化的一些原则、思路与做法。第三部分即是通过第二部分的更新思路对六营村的空间现状提出更新设计的建议。本文直接面对普通乡村发展的核心问题,从这个最直接的角度提出关中乡村聚落空间更新设计的思路与方法。
其他文献
山地作为普遍存在的城市基底,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发展战略地位。由于地形条件的高度复杂性和特殊性,山地城市总是表现出难以概说的丰富形态,这也导致了人们对于山地城市化发展
学位
中国城市已经进入“城市病”集中爆发期,其中,内涝灾害是城市化带来的城市型洪水灾害,对经济建设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构成极大的危害。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规划手段
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1.3亿人;2010年,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2015年末,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数据显示我国于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以惊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山地城市也进行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但随之而来的是城市风貌逐渐趋同、山地地域特色消失、山地城市产生失落空间的问题,城市建设片
城市滨海空间是沿海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建设地段,具有集中展示城市魅力、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和重塑城市活力等作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城市的滨海地区在高速发展
中华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其中书院建筑更是其中的一枝独秀,独领风骚,在中华几千年建筑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席位。关中书院是书院建筑中不可多得的存留至今却仍然保持了建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性的一个重大问题。我国自1999年步入老龄社会,未富先老特征日益明显。在全国老龄化发展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国务院提出了“9073”政策,确定了“以居家
莫高窟,由于包含众多佛教洞窟,又被称为千佛洞,位于我国甘肃省西北部敦煌市,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于前秦时代开始建设,经过南北朝至元代约一千多年的修建与完善,形成了以
笔者在调研重庆地区传统建筑的天然采光过程中,发现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居住文化心理、生活习惯等原因,使得重庆地区传统街区的街巷、院落布局组合趋向于较为紧密和狭小的方式,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