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碳酸酯/稀土荧光复合树脂的研究及在照明用白光LED中的应用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cool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新一代固体照明光源,白光LED具有发光效率高、环保安全、使用寿命长、响应时间短、可靠性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人类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石化资源的日益枯竭,对照明光源的发光效率、使用寿命和稳定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实现白光LED主要有三种方法,其中开发较早,较成熟,成本相对较低的是荧光粉涂覆光转换法,使用发光波长较短的LED光源激发荧光粉产生不同波长的互补光以形成白光,如在蓝光LED上涂覆黄色荧光粉制作白光LED,以及使用蓝光LED加上绿色和红色荧光粉制得的白光LED。另外,还可以使用紫外光LED加不同光色荧光粉得到白光LED。第二种方法是直接使用RGB三基色LED芯片制作白光LED。第三种方法是多量子阱法,如多量子阱活化层。  聚碳酸酯(PC)是分子链中含碳酸酯基团的一类高分子聚合物,由于其具有良好的透光性、抗冲击性、耐候性及热稳定性等优点,因此在光学透镜、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稀土荧光粉发光效率高、安全无毒且价格便宜,若分散在聚碳酸酯树脂基体中,将制备出具有稀土荧光功能的新型荧光树脂。  本文采用高分子成型加工工艺将稀土荧光粉与聚碳酸酯树脂结合,制备出一系列稀土荧光粉/聚碳酸酯复合膜,采用激光粒度仪分析加工前后荧光粉粒径变化,显微镜观察荧光粉在树脂中的分布状态,热重分析仪分析荧光粉晶体热稳定性,荧光光谱仪分析荧光粉激发-发射光谱的变化,X射线粉末衍射仪分析荧光粉晶型及晶粒尺寸的变化,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荧光粉与树脂的界面状况及荧光粉表面形貌变化情况,远方PMS-50光谱仪检测白光LED的光色性能参数,万能力学试验机测试荧光膜力学性能参数,透光率雾度测定仪分析荧光膜透光率雾度变化情况等。  结果表明:(1)荧光粉热稳定性良好,加工后晶型保持稳定,且能均匀分散在树脂中;含YAG-15型荧光粉的荧光树脂制备白光LED光效最高,使用5000h后荧光膜光性能变化不大;树脂基体的拉伸强度会随荧光粉含量的增加而降低;(2)传统点胶法制备白光LED不会破坏荧光粉结构,但会出现荧光粉沉积现象,制备成荧光树脂膜有利于得到均匀及高光效的白光LED;(3)湿法球磨可得到较小粒径的荧光粉,且球磨粒径随球数的增加而降低,但荧光粉晶体结构被完全破坏,光转换效率明显降低;(4)加入0.3% HY-690型光扩散剂可得到透光率和雾度高的光扩散荧光PC,其中1.5mm厚样品透光率约为80%,相对雾度高达93.64;加入0.4%含量的UV-531型抗紫外添加剂可有效提高荧光PC树脂的抗紫外光照射性能;(5)荧光粉浓度为30%时有利于得到高光效白光LED,同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荧光膜厚度主要影响白光LED色温,对光效影响不大;比较理想的封装距离是在能保证散热效果的情况下,荧光树脂与LED芯片尽可能贴近;在聚光杯内表面涂覆荧光粉,形成二次光学结构可有效减少光损失,使白光LED光效提高约40%。
其他文献
聚合物与小分子的高效、温和化学偶联反应是高分子化学的研究重点之一。最近,白如科等研究了聚(甲基)丙烯酸在1,1,3,3-四甲基胍存在下,与一系列卤化物的酯化反应,实验结果表明,在室温下就能快速高效地实现聚合物羧酸的酯化反应,酯化度可达100%。但是,小分子卤化物的合成与制备困难得多,如产率及其转化率都较低,并且提纯困难、毒性较大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中,我们采取了先制备含卤素聚合物,再偶联含
该文应用XRD、IR、ESR、Mossbauer、TG-DTA、BET、SEM等现代物理分析方法,并结合化学组成分析、NH-TPD、H-TPR、苯与正己烷的吸附等温线以及异丙苯的裂化反应活性、抗硫抗氮
多吡啶钌配合物具有独特的光物理活性和良好的电化学性质,可以广泛应用于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燃料电池、分子光开关及抗肿瘤药物等领域的研究。本论文选择了一种新颖的钌配合
随着对大型电化学能源存储需求的增加,现在急需高能量密度、高倍率性能和高循环稳定性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来满足当代的发展。归因于锰基材料价格便宜、环境友好和来源丰富等特点
该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详细评述了自一九八七年至一九九七年十年间,用于稀土电化学研究的体系及方法.同时对该文用到的两种试剂,偶氮溴磺(Ⅲ)及溴邻苯三酚红在分析化学
癌症一直是长期以来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人们至今尚未找到理想的治疗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天然产物被证明有着多样而优良的生物活性,在帮助人们克服众多疾病方面有着
该文工作用稀土对新型重整催化剂Pt/KL进行改性,首次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稀土种类、用量和引入方式对催化剂的芳构化能力、金属功能和催化剂表面酸碱性等表面性质的影响.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