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转变下外源铁对水稻土N2O排放的影响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w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田土壤的N2O排放问题一直是土壤生态领域研究的热点。土壤N2O主要通过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产生,并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土壤铁元素由于其性质活泼,在水分转变过程中形态多变,容易耦合硝酸盐还原过程影响N2O排放。本研究以湖北省咸宁(XN)稻麦轮作和潜江(QJ)冬闲的水稻土壤为对象,在室内培养条件下,研究了在水分转变过程中,不同形态的外源铁(铁矿物和可溶性铁离子)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及其关键影响因子。此外,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了不同处理下土壤反硝化功能基因(narG、nirS和nosZ)丰度差异性,从分子生态水平下解释土壤矿物铁对有机氮矿化的影响。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水分转变培养过程中,外源性水铁矿和赤铁矿添加促进了咸宁水稻土N2O排放,其不同铁矿处理下N2O累积排放量在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相比,添加赤铁矿和水铁矿后,分别增加了14.17%和9.35%的N2O累计排放量,N2O累计排放量与土壤中Fe(II)含量成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
  (2)外源可溶性铁盐(氯化亚铁)显著降低了WFPS50%时土壤N2O排放通量,相比于对照,加入外源可溶性铁盐分别减少了78.0%XN和27.3%QJ土壤N2O累积排放通量。
  (3)可溶性铁盐显著降低了XN和QJ土壤的三种反硝化基因(narG、nirS和nosZ)丰度,N2O排放高峰期,与对照相比,QJ土壤中分别降低了42.7%narG、36.1%nirS和62.7%nosZ基因丰度;XN土壤中分别降低了90.3%narG、63.6%nirS和94.1%nosZ基因丰度。
其他文献
针铁矿是土壤中广泛存在和较为稳定的铁氧化物之一,因其具有较大比表面积、较强的表面活性等特性,能显著影响砷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毒性及生物有效性。然而在自然环境中,受氧化还原条件、杂质、多变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几乎不存在完美结晶的针铁矿,而铁氧化物结构中的缺陷则普遍存在于矿相结构中。因此深入研究土壤针铁矿中缺陷导致其结构的异质性变化,对于理解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沉淀
学位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Pb-Cd复合污染尤为严重,威胁土壤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和人类健康。化学钝化技术针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十分有效且切实可行,筛选经济有效、环境友好的钝化剂是化学钝化技术的关键。本研究筛选出棕榈生物炭、硅酸钙和磷酸二氢钾三种材料进行钝化实验,通过钝化过程土壤溶液Pb、Cd浓度变化以及土壤中Pb、Cd形态转化考察钝化效果稳定性,根据小白菜生长和富集Pb、Cd
铁氧化物和有机碳均为形成土壤结构体的重要胶结物质,二者以吸附、共沉淀和螯合的方式形成稳定结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有机碳起到保护作用。农田土壤受利用方式和施肥等人为活动干扰较大,土壤的性质、组成和有机碳的来源存在较大差异,一方面会影响土壤有机质组成,另一方面也会影响氧化铁的化学形态及其结合有机质的特征。因此,本研究以祁阳红壤、吉林黑土、海南砖红壤为研究对象,利用湿筛法分离出矿物结合态有机质和颗粒有机
学位
三峡库区严重的水土流失、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反季性的干湿交替,使得库区消落带-水界面物质交换活跃、交换过程复杂。磷是三峡库区蓄水后支流藻类、水华频发的关键性因子。但现有研究对于三峡水库175m稳定运行后,支流消落带磷素分布特征缺乏系统性认知。基于此,本文对三峡库区大宁河不同水位高程、不同土壤类型、不同水力条件下的土壤和沉积物磷素分布特征进行系统分析。获得主要结论如下:  (1)不同土壤类型磷素分布结
学位
农药的使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2016年我国农药使用量为170万吨,而作物的农药利用率普遍不到40%。未利用的60%农药进入环境中,污染土壤和水体,不利于动植物生长和人类健康。海南省作为我国冬季瓜菜主要产区,全年适合种植作物。2016年海南瓜菜总产量683.61万吨,全年农药使用量3.4万吨。近年有报道海南豆角中农药残留超标,海南农业区土壤和水体中农药残留情况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
学位
水体富营养化带来的蓝藻爆发威胁着水环境安全,微囊藻毒素(MCs)是水华藻类的次生代谢产物,由细胞死亡或解体后释放到水体中。MCs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单环七肽化合物,是目前公认的肝脏毒素和促肿瘤生长因子,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普遍存在、毒性强,结构稳定,难以被自然降解。因此,开发一种对微囊藻毒素有效的去除方法以保证饮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MCs结构通式为环(D-Ala-X-D-Masp/Asp-Y-A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工农业污水的排放而造成的地表水硝酸盐污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将持续加深。三峡库区消落带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是阻止降雨及地表径流中硝酸盐污染进入水库水体的重要屏障。近年来渗透反应墙作为一种原位修复技术,利用农业固废,可对水体中硝酸盐污染实现有效去除。本文以促进三峡消落带土壤脱氮能力为目的,基于脱氮效率和缓释碳能力优选适宜的农业固废碳源,探究不同运行条件下小试渗透反应墙
铬污染的防治与修复问题一直受到广大关注,常见的物理、化学修复方法经济性差,易造成二次污染,利用微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将毒性较强的Cr(Ⅵ)转化为毒性较小的Cr(Ⅲ),是一种环保高效的修复方式。生物质炭是一种新型环保材料,广泛应用于环境修复。生物质炭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必将影响微生物对Cr(Ⅵ)的吸附和还原过程。本文选用了土壤中常见的奥奈达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
学位
微生物在堆肥效率方面的作用对于将病死猪无害化产物转化为稳定良好的生物有机肥产品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堆肥过程中营养物质或其他理化因素变化,大多数功能微生物的活性受到抑制,这影响了堆肥的质量。本文研究了不同的病死猪无害化产物堆肥过程中功能性菌剂的数量变化及其对堆肥中氮素保留率、堆肥腐熟度等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添加的特定功能性微生物在堆肥中的存活情况和堆肥效果发现,解淀粉芽孢杆菌PC06
学位
乳酸作为重要的原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各行业,以乳酸为原料合成的聚乳酸塑料因具有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被认为是造成“白色污染”的石油基塑料的替代品。农作物秸秆资源存量丰富,是工业生产乳酸的理想原料之一,微生物发酵农作物秸秆产乳酸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在利用农业秸秆生产乳酸的过程中,高效的预处理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本课题探究了氨联合过氧化氢体系、氨联合硫酸亚铁芬顿体系以及氨联合铁酸铋异相芬顿体系对农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