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肇祥研究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k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四运动”之后,美术革命风头正兴。面对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全面冲击,传统绘画日渐衰微。中国画坛乱象频生。此时有一批温和的渐进者,他们反对以写实主义的西画来改良中国画的主张,并主张从中国画学的内部寻找革新的方法。本文的研究对象周肇祥先生就是“时代中的逆行者”的典型人物,他一生跌宕起伏,社会身份多重,早期仕宦生涯不断受挫又不断得到赵尔巽、袁世凯、段祺瑞等诸多前辈的赏识与提携。中期投身文化事业,为反对“以西洋写实精神来革命中国画”,而与诸多志同道合者共同创办了以“精研古法、博采新知”为主旨的中国画学研究会,重振了画坛乱象、为造就人才、国画繁荣及美育事业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为北平大学艺术学院被改为专科的不公平待遇而抗争;为故宫古物南迁而抗争,一生为他所坚信的真理而奋斗。到了晚期周肇祥先生有了足够的时间适志游山、寻古访迹,正是这个时期周肇祥先生留下了大量有着很大研究价值的手稿与材料。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与比较,通过对大量的历史细节的挖掘,对民国时期北京地区传统画家周肇祥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归纳整理其生平略迹,从周肇祥先生的家世生平、仕途、艺学活动、艺术思想等四方面展开,以探究其背后的行为成因、思想表现、艺术影响等。
其他文献
教育公平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核心知识运动的角度出发,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研究核心知识运动对美国基础教育公平产生的作用。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核心知识运动的创始人艾瑞克·唐纳德·赫希的生平与教育著述,以及详述了核心知识运动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与主要内容。第二章分别从教育起点、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三个方面来探讨与分析美国基础教
80后新兴美国华裔女作家伍绮诗(1980-)历时六年,完成其处女作小说《无声告白》。小说一经出版,便被纳入《纽约时报书评》年度百家图书馆名单,同时被评为美国亚马逊2014年度最佳图书。该小说还荣获美国图书馆协会2015年阿莱克斯奖和亚太平洋美国小说奖等,并被数十家媒体资讯平台封为2014年度最佳图书。小说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揭示的当代美国文学复杂的主题:边缘化、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及个人身份等,
认知回避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认知因素。已有研究表明,认知回避是导致广泛性焦虑症、抑郁症和强迫症等诸多心理障碍的跨诊断因素之一。现有研究缺乏对青少年认知回避特点的系统性研究,对认知回避与青少年睡眠质量的关系及其机制也关注不够。开展青少年认知回避及其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研究,不仅有助于系统性掌握青少年认知回避的发展特点,还可以揭示影响青少年睡眠质量认知路径和机制,为干预和改善青少年睡眠质量提供新的途
诗人王小妮(1955-)的创作成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以口语化、日常性为主要特征,质朴、纯净,兼具沉实与轻逸之美。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王小妮更像是社会浪潮的旁观者。她的诗歌相对封闭,与外界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于边缘中展现着语言的力度。这种力度源于王小妮以平实的文字构建日常生活,对传统意象进行反叛与重塑。本文旨在联系时代语境、诗人创作历程,分析王小妮诗歌的主要特征,挖掘其形成的环境因素与深层动因。通
一、说教材《白鹅》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作者通过这篇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一只性格高傲的白鹅,从刚抱回家的姿态开始,就给人留下了这一印象,继而作者又通过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细致刻画了这一特征。作者语言幽默诙谐,极富情趣,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字里行间流露着
会议
林宰平是民国时期活跃在北京的一位闽籍文人。他涉猎广泛,哲学、司法、书画、诗文,无一不精。林氏本人生前没有著作传世,逝世后,其哲嗣林庚将其遗作、手稿收集整理,编辑成《帖考》、《北云集》、《林宰平先生书画集》。在艺术领域,林宰平造诣颇高。在绘画方面,林氏生前曾全程参与余绍宋在京时期组织的宣南画社活动,在画社中与陈师曾、姚茫父等人友善;在书法方面,林宰平擅章草,民国中期曾与密友卓君庸、余绍宋、梁启超、罗
唐弢是“鲁迅风”的代表人物,中国现代文坛的杂文大家。本文以唐弢1949年前的杂文创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思维特征、说理方式与艺术风格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把握唐弢杂文创作的独特性。在杂文创作思维上,唐弢杂文的思维表现出历史感与空间感。他以文章的“焦点”为基点,打破时空的界限,思维在纵向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延伸,横向的空间上拓展,呈现出纵横捭阖的状态。同时,他下笔时思维不受拘束,笔随意牵,率性而为,呈现出“漫
“民间性”与“现代性”既是迟子建小说的叙事内容,也是迟子建在中国文学场域里所采取的创作策略。小说中“民间性”具体表现为地域文化的展演、死亡叙事的持守以及侠义精神的现代承继;“现代性”则通过城乡空间视域下的女性形象与城市书写的嬗变来表达,这表现了迟子建创作上的转向。从“民间性”走向“现代性”这一过程既是从历时性的角度,发掘梳理迟子建小说创作发生与流变的轨迹;同时又以共时性的角度,比较体认“民间性”与
畲族银凤冠是畲族文化精神文明的载体,其造型不一,纹饰精美,承载着丰厚的民族历史信息。本文以近代以来福建各地博物馆及私人收藏的畲族银凤冠为主要的实物研究对象,通过手绘的方式呈现凤冠装饰图谱,并结合已有的史籍资料进行银凤冠装饰的分类梳理、图像分析和审美论证,致力于弘扬优秀的畲族民俗文化,积极传承民俗手工艺,为相关的畲族文化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价值。本研究通过对福建畲族银凤冠形成的历史源流及社会文化背景的介
杨岘作为晚清书家,在治学、书法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杨岘“学隶先学《史晨碑》《乙瑛碑》,后择与自己笔意相近者而学之”的书法观与“嗜古成趣”,追求“奇”、“古”的审美观,深深影响着中国近代书画家吴昌硕,更影响着晚清及近现代的隶书书家,甚至远及日本,通过留华日本书家的传播,深深影响着日本近现代的书坛。然而对于如此重要的书家,历史关注度却不高。本文大量搜罗杨岘的隶书作品,查阅相关史料,结合其书学背景以及历史